緯度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這首先就是緯度(南北的差異),就是說,在不同的緯度上,物候來臨的遲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開得就越遲,候鳥來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不僅有南北的差異,而且因季節、月份的不同而異。
例如中國地處世界最大大陸──亞洲的東部,大陸性氣候極顯著;冬冷夏熱,氣候變化極為劇烈。在冬季南北溫度相差懸殊,但到夏季又相差無幾。從廣東南海沿海直到北緯26度的福州、贛州一帶,南北相差五個緯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緯度竟相差達10天。在這地區以北,情形比較複雜。如長江黃河下游平原地區,北京和南京相差六個緯度強;在陽曆三四月間桃李盛花期,前後竟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間柳絮飛、洋槐花開時,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長江黃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異尚且不能簡單地按緯度計算出來,至於丘陵、山嶽地帶物候的差異自必更為複雜。
經度 東西的差異,也就是說經度的不同,是影響物候現象的第二個因素。東西的差異,在歐洲主要決定於氣候的大陸性強弱不同。凡是大陸性強的地方,冬季嚴寒而夏季酷暑(中國溫帶地區就是如此)。反之,大陸性弱(即海洋性氣候地區),則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熱。在歐洲如德國,從西到東,離海漸遠,氣候的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逐漸增強,所以德國同一緯度的地帶,春初東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東面比西面熱。
中國全國具有大陸性氣候,加以天山、崑崙山、秦嶺自西向東橫亙於中部,因此地形氣候與北美、西歐大不相同。天山、崑崙山高聳於西部,在東部則秦嶺山脈由西向東漸次降低。到東經116度以東,除了個別山嶺如大別山、黃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區。所以冬春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寒潮,可以挾其餘威長驅直入,侵擾長江以南的地區。這對物候有很大影響。除了寒潮,風暴影響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中國西南、西北的同一區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隨地形轉移,經度的影響就變為次要的了。
一般說來,在同緯度上,經度和高度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可能起很大作用。例如在北緯30度左右,稻麥兩熟區在岷江流域只能種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種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則可種至2500米的高度。
海拔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但到了秋季,如喬木的落葉等現象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在研究這一因素時,也應該考慮到會有例外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在天氣晴朗的空中,常會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在一定高度上,氣溫不但不比低處低,反而更高。這叫逆溫層。這一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尤其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中國華北和西北一帶,不但秋季逆溫層極為普遍,而且遠比歐洲的高而厚,常可高達1000米。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而不合適,就是這個道理。
古今 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就是說古代和現代,物候的遲早是不同的。利用歷史上的物候記錄能否證明這一點呢?西洋最長久的實測物候記錄是英國馬紹姆家族祖孫五世在190年的時間裡對諾爾福克地方的物候記錄。這長年記錄已在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學報上得到詳細分析,並與該會各地所記錄的物候作了比較。著者馬加萊從七種喬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記錄得出如下結論:物候是週期性波動的,其平均週期為12.2年;物候的遲早與太陽黑子週期有關……近12年來,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物候最遲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陽中黑子最多年。根據英國馬紹姆家族所記錄的長期物候,我們可以把18世紀和20世紀物候的遲早作一比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與始花的日期相比較,則後者比前者早9天。換言之,20世紀的30年代比18世紀中葉,英國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擴充套件資料:
緯度有如下幾種:地理緯度、天文緯度和地心緯度,這幾種緯度間的差數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緯度指的是地理緯度(即繪製地圖時用的緯度)。
地理緯度是地球球心角所對應的地面上的弧長。地理緯度把地球看成橢球,即橢球面的法線(同鉛垂線略有不同)同赤道平面的夾角。通常用度、分、秒錶示。從赤道向南北兩極度量,各為0°—90°。每一緯度之間的寬度基本相等,為110公里(靠近兩極處稍長些)。
在赤道以北的叫 “北緯”,用“N”作代號;以南的叫“南緯”,用“S”作代號。習慣上稱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北京的緯度是北緯39° 57′。
緯度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這首先就是緯度(南北的差異),就是說,在不同的緯度上,物候來臨的遲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開得就越遲,候鳥來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不僅有南北的差異,而且因季節、月份的不同而異。
例如中國地處世界最大大陸──亞洲的東部,大陸性氣候極顯著;冬冷夏熱,氣候變化極為劇烈。在冬季南北溫度相差懸殊,但到夏季又相差無幾。從廣東南海沿海直到北緯26度的福州、贛州一帶,南北相差五個緯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緯度竟相差達10天。在這地區以北,情形比較複雜。如長江黃河下游平原地區,北京和南京相差六個緯度強;在陽曆三四月間桃李盛花期,前後竟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間柳絮飛、洋槐花開時,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長江黃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異尚且不能簡單地按緯度計算出來,至於丘陵、山嶽地帶物候的差異自必更為複雜。
經度 東西的差異,也就是說經度的不同,是影響物候現象的第二個因素。東西的差異,在歐洲主要決定於氣候的大陸性強弱不同。凡是大陸性強的地方,冬季嚴寒而夏季酷暑(中國溫帶地區就是如此)。反之,大陸性弱(即海洋性氣候地區),則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熱。在歐洲如德國,從西到東,離海漸遠,氣候的海洋性逐漸減弱,大陸性逐漸增強,所以德國同一緯度的地帶,春初東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東面比西面熱。
中國全國具有大陸性氣候,加以天山、崑崙山、秦嶺自西向東橫亙於中部,因此地形氣候與北美、西歐大不相同。天山、崑崙山高聳於西部,在東部則秦嶺山脈由西向東漸次降低。到東經116度以東,除了個別山嶺如大別山、黃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區。所以冬春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寒潮,可以挾其餘威長驅直入,侵擾長江以南的地區。這對物候有很大影響。除了寒潮,風暴影響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中國西南、西北的同一區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隨地形轉移,經度的影響就變為次要的了。
一般說來,在同緯度上,經度和高度對中國的農業生產可能起很大作用。例如在北緯30度左右,稻麥兩熟區在岷江流域只能種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種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則可種至2500米的高度。
海拔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但到了秋季,如喬木的落葉等現象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在研究這一因素時,也應該考慮到會有例外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在天氣晴朗的空中,常會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在一定高度上,氣溫不但不比低處低,反而更高。這叫逆溫層。這一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尤其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中國華北和西北一帶,不但秋季逆溫層極為普遍,而且遠比歐洲的高而厚,常可高達1000米。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而不合適,就是這個道理。
古今 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就是說古代和現代,物候的遲早是不同的。利用歷史上的物候記錄能否證明這一點呢?西洋最長久的實測物候記錄是英國馬紹姆家族祖孫五世在190年的時間裡對諾爾福克地方的物候記錄。這長年記錄已在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學報上得到詳細分析,並與該會各地所記錄的物候作了比較。著者馬加萊從七種喬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記錄得出如下結論:物候是週期性波動的,其平均週期為12.2年;物候的遲早與太陽黑子週期有關……近12年來,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物候最遲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陽中黑子最多年。根據英國馬紹姆家族所記錄的長期物候,我們可以把18世紀和20世紀物候的遲早作一比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與始花的日期相比較,則後者比前者早9天。換言之,20世紀的30年代比18世紀中葉,英國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擴充套件資料:
緯度有如下幾種:地理緯度、天文緯度和地心緯度,這幾種緯度間的差數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緯度指的是地理緯度(即繪製地圖時用的緯度)。
地理緯度是地球球心角所對應的地面上的弧長。地理緯度把地球看成橢球,即橢球面的法線(同鉛垂線略有不同)同赤道平面的夾角。通常用度、分、秒錶示。從赤道向南北兩極度量,各為0°—90°。每一緯度之間的寬度基本相等,為110公里(靠近兩極處稍長些)。
在赤道以北的叫 “北緯”,用“N”作代號;以南的叫“南緯”,用“S”作代號。習慣上稱0°—30°為低緯度;30°—60°為中緯度;60°—90°為高緯度。北京的緯度是北緯39°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