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承椿888

    回答,任何一個國家,想成世界最強國。需要國民智慧,需要科學枝術,國家要有雄厚經濟基礎,努力奮鬥,才有希望實現,

  • 2 # 姚華興

    德國已經是世界上的強國,但他還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現常任理事國為中英美俄法,二個臨時常任理事國)。這是歷史原因造成,德國曾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世界特別是歐洲人民蒙受了巨大人員、財產損失,遭到了無可彌補的精神損失;其次,世界上一些重要問題決議、決定要經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透過,一定程度上決定人類命運走向;再則常任五個理事國意見不完全一致,都希望選入意見相同者、支持者,拒不一致的反對者。還有一個常任理事國的區域代表性(歐洲巳有英法、原還有跨州的蘇聯)、為表決方便須要單數。故新增常任理事國成為難產,只能增加二個臨時的。德國暫時還不能進入常任理事國之列。議事。謝謝。

  • 3 # 天太2

    德國,它的最早是個易北河以東一個荒涼的邊疆小國,名字叫勃蘭登堡,後來又叫普魯士,由日爾曼人組成的國家,最早的霍亨佐輪家族是些軍事冒險家,大約從11世紀起逐漸從波蘭人手裡奪取了一些土地,它沒有其它國家富裕,土地貧脊,缺乏礦藏,文化落後,人民生活貧苦。但卻靠著堅毅的意志和組織才能訓練有素,每戰必勝,靠武功成為了歐洲主要的軍事強國。俾斯麥時,運用“鐵血”手段,結束了將近千年的分裂狀態,建立了大普魯士帝國。幾百年來,這個天賦優異,精力充沛的國家,先是俾斯麥,後是德皇威廉二世,最後是希特勒,在軍官階層和許多古怪的知識分子操弄下,培養出了對權力,野心和軍國主義的狂熱。這個民族突然興起,登峰造極,又跌落下來,起起伏伏,幾經盛衰,對歐洲和世界造成極大的危害。

    一戰前,德國是歐洲經濟最活躍的國家,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德國的經濟增長了4.6倍,成為了歐洲之最,由於德國興起較晚,世界已被其它帝國瓜分完畢。因此,德國在挑戰英法時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從大戰一開始,德國就被迫在兩線作戰。在西線,德軍對英法聯軍,在東線,德軍對俄羅斯軍隊。西線德軍逼近了法國巴黎,東線德軍擊退了俄軍。戰場互有勝負成膠著狀態。從1915年開始,德軍把精力用在了東線,打敗了俄軍。1916年開始,德軍的戰略重點轉移到了西線,在此發生了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傷亡了200萬人,仍未分出勝負。到1917年4月,美國參加了協約國一方作戰。此時,俄國發生了二月革命,協約國一方有失敗的危險。而美國在協約國有許多利益需要保護。當德國在東線節節取勝時,德國的隊友奧匈帝國國內民族運動高漲,導致了其土崩瓦解。而沒過幾天,德國也發生了水兵起義,威廉二世逃走。就這樣,德國稀裡糊塗就輸了。

    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成因,必須關注《凡爾賽和約》,過份苛刻的懲罰,使德國喪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而且,為了給復國的波蘭一條通向波羅的海的走廊,德國竟被分割為兩部分,德華人95%的人對這一條約不滿。而且,在德國軍官心目中,波蘭是比法國更為可恨和鄙視的敵人,他們認為:凡爾賽和約締造者最不可饒恕的罪過是一條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與德國隔絕。德國的軍官和政治家們對波蘭的存在不能容忍,他們認為:波蘭必須被消滅。這讓我們看到凡爾賽和約的本身就是一個製造矛盾,製造仇恨的條約。由於這種認識,二戰前的德國社會瀰漫著一種緊張的氣氛,科技,工業生產彷彿都是在為後來的擴軍備戰做準備。希特勒充分地利用了這種民眾情緒,從而製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在我們回頭來看:帝國主義就是戰爭,它們不僅發動戰爭,製造戰爭,還處處埋下戰爭隱患。

    如果不是貪的無厭,德國二戰可能就成功了。畢竟德國和蘇聯東西對進瓜分了波蘭後,西線無戰事。如果德國掉頭全力支援西線,蘇聯一定會按兵不動。因為蘇聯同樣報了一戰後期,領土被割去的宿仇,它根本沒必要進軍中東歐。而德國軍隊能用30多天打敗英法聯軍,這也說明:適可而止,歐洲就被德國統一了。但德國接二連三的犯戰略性致命錯誤。先是在英軍敦克爾刻大撤退時猶豫不決,後是又掉頭東方,入侵了蘇聯,尤其後者是致命的。它事實上是挽救了英國。如果沒有蘇德戰爭,美國一定不會加入對德作戰。因為德國的實力並不比美國差,德國只要不陷入兩面作戰,對付英美軍隊是綽綽有餘的。但德國並未接受一戰兩面作戰的教訓,再一次的犯了大錯。當然,這和希特勒的狂妄本性是分不開的。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國雖大,好戰必亡。美國正在走這條路,也註定免不了這樣的命運。德國雖然失敗,但德華人現在在經濟上又創造了不俗的成績,必須承認這是一個優秀的民族。

  • 4 # 丘丘說

    地理位置,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缺少這些基礎,很難成為世界強國。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基礎的重要性會不斷的下降,掌握絕對領先的科技,特別是軍事科技,然後以科技實力去支配更多的資源,更容易成為世界性強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進步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