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百家姓》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開頭,以“第五言福,百家姓終”結束。“第五”是排行倒數第七的姓氏,也是《百家姓》中最後一個複姓。在陝西咸陽就有 “第五”這個姓,不知道的人很難相信它是個姓氏。姓“第五”的人不多,卻仍然能列入百家姓之中。
姓氏第五大有來頭。《通志·氏族略》記載:“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意思是說舜帝有兩個姓,既姓姚,也姓媯,第五姓氏就源於媯姓。在古代,為避難而隱姓埋名很常見,後來為避難媯姓改姓田。
田氏子孫非常厲害,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本為姜氏封地,世稱為姜齊。前391年,田和將齊康公放逐於海島,自立為齊君。齊國改姓田,史稱“田氏代齊”,之後的齊國稱為田齊。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齊國作為最後一個被滅的諸侯國,所受損失並不是很大,田氏家族勢力依然很強。秦末天下大亂時,齊國的田氏後人也曾復國,不過最終還是劉邦一統天下。
劉邦建立漢朝後,覺得田氏等六國貴族勢力過大,影響統治穩定,對六國貴族最不放心,決定將六國貴族遷往關中,放在眼皮子地下才能放心。這還不算完,遷往關中咸陽一帶的田氏王族又被分成好幾支,分別賜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潛夫論·志姓氏》記載:“漢高祖徙諸田關中,而有第一至第八氏。”也就是說,“第五”這些看起來很獨特的姓氏,是劉邦的傑作。劉邦也透過這種方式達到了分化削弱的目的,代代相傳,這些姓氏都消失了,最終沿續下來的只有“第五”。
第五之所以能延續下來,並出現在《百家姓》中,和第五氏後裔中人才輩出有很大關係。第五氏的後人中出過三位宰相:東漢漢明帝時的宰相第五倫、唐朝唐肅宗時的宰相第五琦、宋朝時的宰相第五均,這是相當厲害的。第五氏出三朝宰相,其後代也以之為榮,第五列入百家姓應該與此有很大關係。所以由此上推,第五姓的由來應該源自田姓
田氏,《百家姓》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開頭,以“第五言福,百家姓終”結束。“第五”是排行倒數第七的姓氏,也是《百家姓》中最後一個複姓。在陝西咸陽就有 “第五”這個姓,不知道的人很難相信它是個姓氏。姓“第五”的人不多,卻仍然能列入百家姓之中。
姓氏第五大有來頭。《通志·氏族略》記載:“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意思是說舜帝有兩個姓,既姓姚,也姓媯,第五姓氏就源於媯姓。在古代,為避難而隱姓埋名很常見,後來為避難媯姓改姓田。
田氏子孫非常厲害,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本為姜氏封地,世稱為姜齊。前391年,田和將齊康公放逐於海島,自立為齊君。齊國改姓田,史稱“田氏代齊”,之後的齊國稱為田齊。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齊國作為最後一個被滅的諸侯國,所受損失並不是很大,田氏家族勢力依然很強。秦末天下大亂時,齊國的田氏後人也曾復國,不過最終還是劉邦一統天下。
劉邦建立漢朝後,覺得田氏等六國貴族勢力過大,影響統治穩定,對六國貴族最不放心,決定將六國貴族遷往關中,放在眼皮子地下才能放心。這還不算完,遷往關中咸陽一帶的田氏王族又被分成好幾支,分別賜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潛夫論·志姓氏》記載:“漢高祖徙諸田關中,而有第一至第八氏。”也就是說,“第五”這些看起來很獨特的姓氏,是劉邦的傑作。劉邦也透過這種方式達到了分化削弱的目的,代代相傳,這些姓氏都消失了,最終沿續下來的只有“第五”。
第五之所以能延續下來,並出現在《百家姓》中,和第五氏後裔中人才輩出有很大關係。第五氏的後人中出過三位宰相:東漢漢明帝時的宰相第五倫、唐朝唐肅宗時的宰相第五琦、宋朝時的宰相第五均,這是相當厲害的。第五氏出三朝宰相,其後代也以之為榮,第五列入百家姓應該與此有很大關係。所以由此上推,第五姓的由來應該源自田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