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賦》賞析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乏以孤篇名世的作家。西晉木華即以其瑰奇壯闊的《海賦》有名於當時,垂範於後代。
《海賦》一開始,述說帝舜還在做唐堯臣子的時代,天下洪水氾濫,萬里無邊無岸,百姓憂之。舜命禹平水土,禹乃開通溝瀆,“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鑿龍門,闢伊闕”(《淮南子·人間訓》),經過多年的辛勤勞動,然後“江河既導,萬穴俱流”,“於廓靈海,長為委輸”,到這裡才拈出一個“海”字,步入正文。此前的一段筆墨,好比後世小說戲曲的“楔子”,楔出一大篇文章來。“其為廣也,其為怪也,宜其為大也”三句,是承上啟下的句子,提綱挈領地帶出下文。
“爾其為狀也”,是寫大海的狀貌神情。以下四句,說海水流動相連,既深且廣,曠遠無邊。“波如連山,乍合乍散”,形容確當,得海波之神。“大明”二句,言月落與日出兩個時辰,巨風驟起,海島中飛沙飄石,激浪揚波,宛如天旋地轉。“驚浪雷奔,駭水迸集”,確實令人“驚駭”。待到風靜了,猶自餘波吞吐,在高峻而不平的山岩中,澎澎有聲。至於一些入海岔流,出而復入,動搖不已,這仍是寫海水的動態,寫海岸線的情狀,與對面的“蠻夷”地域隔海相望,有萬里之遙,暗示大海的遼闊。以下設想邊遠地區如有向朝廷告急之事,或者朝廷有向下急告之事,那就可以憑藉海路迅速傳達。這裡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寫,轉述恐失其真,就直引原文吧:
飛駿鼓楫,泛海凌山。於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綃,掛帆席,望濤遠決,冏然鳥逝,鷸如驚鳧之失侶,倏如六龍之所掣。一越三千,不終朝而濟所屆。
看他寫鼓棹掛帆,便渡海如飛,這似乎脫胎於《詩·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然而時代有了進步,內地的渡河、涉江,擴充套件到了航海,這氣魄之大,又邁越了前人。這是寫海之廣。
以下別出一景。大海遇到惡劣的天氣,則風暴乍起,吹斷帆檣,天昏地暗,波衝浪突,似有海中神怪紛起作祟。古人不明臺風海嘯的起因,以為是神怪所為,但其結果是看到了的,這就是“舟人漁子,徂南極東,或屑沒於黿鼉之穴,或掛罥於岑嶅之峰”;有些人是任風隨流,飄蕩到裸人之國、黑齒之邦;有些人是終於能夠因回頭風而送返家園……這是寫海之怪,不過是從另一面寫來罷了,同時也可以見出海之廣。
海之大,從其南北東西四至之廣闊可知,統括為經過的途徑,萬萬裡而有餘,給人以一個遠大的概念。加以魚龍變幻,神仙潛隱,有許多世間尚未聞知、未有名目的地方和事物,只能出之以大概的想像罷了。譬如說到海水極深之處,有五座神山,下分洪濤,上指青天,眾仙所居,有巨鰲負之遊走,飄浮南北不定。這一段採取《列子·湯問》之說。至於海邊有天產的珍寶,有水中的怪物,有居於水底的鮫人,有各種色彩的石頭,有不同形體的鱗甲類動物,以及沙灘上雲錦般的花紋,海螺巨蚌殼內綾羅般的光彩。又“陽冰不冶,陰火潛然”是指極地的冰山,與海中生物所發的光。其中大多是可以見證的。還有大海中的鯨魚,寫其生時何等的威猛,失勢之後又是何等的悲慘。海邊岩石上的禽鳥,自出生至毛羽長成,群飛嬉戲,“更相叫嘯,詭色殊音”,又是何等傳神的描寫,絕無怪異之態了。這是大海的所藏之富,前者既足驚耳駭目,後者又是親切有味。
末段又回到神仙、黃帝上面來。“黃帝仙登於天”,見《史記·武帝本紀》。秦皇、漢武之好神仙,亦見《史記·封禪書》。而大海中蓬萊三神山,為眾仙所居,已見上文。如此歷代相傳的觀念,木華不能不受影響。借海以寫神仙,或借神仙以寫海,二者都兼有了,筆調也頗有清致。如“群仙縹眇,餐玉清涯。履阜鄉之留舄,被羽翮之襂��。翔天沼,戲窮溟,甄有形於無慾,永悠悠以長生”,確有飄飄欲仙的氣息;沒有這些,也許《海賦》不會寫得這麼神奇美妙了。最後以概括性的文字歸納了大海的特點,讚歎大海的品格,說它廣納眾流,虛心受物,得水之德,卑下自居。納水愈多,瀦蓄愈深,品物類生,無奇不有。這些都有根有據,或出自細心的觀察,或由於合理的想像,使《海賦》能在中國文學史上屹立不衰,仍是以它寫實為基礎的構思在起作用,其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亦在於此。
《海賦》賞析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乏以孤篇名世的作家。西晉木華即以其瑰奇壯闊的《海賦》有名於當時,垂範於後代。
《海賦》一開始,述說帝舜還在做唐堯臣子的時代,天下洪水氾濫,萬里無邊無岸,百姓憂之。舜命禹平水土,禹乃開通溝瀆,“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鑿龍門,闢伊闕”(《淮南子·人間訓》),經過多年的辛勤勞動,然後“江河既導,萬穴俱流”,“於廓靈海,長為委輸”,到這裡才拈出一個“海”字,步入正文。此前的一段筆墨,好比後世小說戲曲的“楔子”,楔出一大篇文章來。“其為廣也,其為怪也,宜其為大也”三句,是承上啟下的句子,提綱挈領地帶出下文。
“爾其為狀也”,是寫大海的狀貌神情。以下四句,說海水流動相連,既深且廣,曠遠無邊。“波如連山,乍合乍散”,形容確當,得海波之神。“大明”二句,言月落與日出兩個時辰,巨風驟起,海島中飛沙飄石,激浪揚波,宛如天旋地轉。“驚浪雷奔,駭水迸集”,確實令人“驚駭”。待到風靜了,猶自餘波吞吐,在高峻而不平的山岩中,澎澎有聲。至於一些入海岔流,出而復入,動搖不已,這仍是寫海水的動態,寫海岸線的情狀,與對面的“蠻夷”地域隔海相望,有萬里之遙,暗示大海的遼闊。以下設想邊遠地區如有向朝廷告急之事,或者朝廷有向下急告之事,那就可以憑藉海路迅速傳達。這裡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寫,轉述恐失其真,就直引原文吧:
飛駿鼓楫,泛海凌山。於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綃,掛帆席,望濤遠決,冏然鳥逝,鷸如驚鳧之失侶,倏如六龍之所掣。一越三千,不終朝而濟所屆。
看他寫鼓棹掛帆,便渡海如飛,這似乎脫胎於《詩·衛風·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然而時代有了進步,內地的渡河、涉江,擴充套件到了航海,這氣魄之大,又邁越了前人。這是寫海之廣。
以下別出一景。大海遇到惡劣的天氣,則風暴乍起,吹斷帆檣,天昏地暗,波衝浪突,似有海中神怪紛起作祟。古人不明臺風海嘯的起因,以為是神怪所為,但其結果是看到了的,這就是“舟人漁子,徂南極東,或屑沒於黿鼉之穴,或掛罥於岑嶅之峰”;有些人是任風隨流,飄蕩到裸人之國、黑齒之邦;有些人是終於能夠因回頭風而送返家園……這是寫海之怪,不過是從另一面寫來罷了,同時也可以見出海之廣。
海之大,從其南北東西四至之廣闊可知,統括為經過的途徑,萬萬裡而有餘,給人以一個遠大的概念。加以魚龍變幻,神仙潛隱,有許多世間尚未聞知、未有名目的地方和事物,只能出之以大概的想像罷了。譬如說到海水極深之處,有五座神山,下分洪濤,上指青天,眾仙所居,有巨鰲負之遊走,飄浮南北不定。這一段採取《列子·湯問》之說。至於海邊有天產的珍寶,有水中的怪物,有居於水底的鮫人,有各種色彩的石頭,有不同形體的鱗甲類動物,以及沙灘上雲錦般的花紋,海螺巨蚌殼內綾羅般的光彩。又“陽冰不冶,陰火潛然”是指極地的冰山,與海中生物所發的光。其中大多是可以見證的。還有大海中的鯨魚,寫其生時何等的威猛,失勢之後又是何等的悲慘。海邊岩石上的禽鳥,自出生至毛羽長成,群飛嬉戲,“更相叫嘯,詭色殊音”,又是何等傳神的描寫,絕無怪異之態了。這是大海的所藏之富,前者既足驚耳駭目,後者又是親切有味。
末段又回到神仙、黃帝上面來。“黃帝仙登於天”,見《史記·武帝本紀》。秦皇、漢武之好神仙,亦見《史記·封禪書》。而大海中蓬萊三神山,為眾仙所居,已見上文。如此歷代相傳的觀念,木華不能不受影響。借海以寫神仙,或借神仙以寫海,二者都兼有了,筆調也頗有清致。如“群仙縹眇,餐玉清涯。履阜鄉之留舄,被羽翮之襂��。翔天沼,戲窮溟,甄有形於無慾,永悠悠以長生”,確有飄飄欲仙的氣息;沒有這些,也許《海賦》不會寫得這麼神奇美妙了。最後以概括性的文字歸納了大海的特點,讚歎大海的品格,說它廣納眾流,虛心受物,得水之德,卑下自居。納水愈多,瀦蓄愈深,品物類生,無奇不有。這些都有根有據,或出自細心的觀察,或由於合理的想像,使《海賦》能在中國文學史上屹立不衰,仍是以它寫實為基礎的構思在起作用,其動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亦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