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遲子建在自序裡寫的那樣,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
她的文字,就像春天,被化開了。是那麼明媚,卻樸實,柔和,不虛浮,不華麗,時而活潑,時而輕盈。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傷懷之美》、《鶴之舞》和《龍眼與傘》這三篇文章了。
最愛《傷懷之美》,不為別的,為的是那意境,一個我喜愛,卻沒有真正明白的朦朧意境。
文章講述了作者經歷的三個有著傷懷之美的珍貴片段:第一個片段是作者八歲的時候在黑龍江魚汛時所聽到的、感受到的蒼涼而孤獨的景象;第二個片段是作者在1991 年底一個人在日本登別泡露天溫泉的情形,那也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傷懷之美;第三個片段是作者在1993 年的9 月25 日在黑龍江上看黃昏的情景,那是忘我的、脫離世俗的傷懷之美。
傷懷之美是什麼?那才是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我覺得傷懷之美就是天堂的氣息,也是天堂的絕唱。那是多麼無與倫比的美啊!它不同於世俗的美,而有著清冷的氣質,神聖而憂傷。它同時也帶來了絕望,卻不同於塵世的絕望,它更融入自然,給人以空靈的感覺。正如作者所說,它為什麼能打動人心?因為它浸入了一種宗教情懷,一種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憂傷之美。也因為那幾個片段,讓它成為了珍貴的回憶。
再說說《鶴之舞》吧。文章講的是齊齊哈爾的鶴。齊齊哈爾因為有丹頂鶴棲息而得名”鶴城“,十多年前作者目睹了丹頂鶴的”日出“,從而感受到自然是屬於動物們的,人類只是其中匆匆過客。
這或許是一篇描寫人、丹頂鶴與自然的文章吧,雖然言語間並沒有那麼明顯。白鶴讓作者明白,人並不是自然的主人,可是全人類會明白嗎? 白鶴的壽命與人相當,可又有誰能懂它們的忠貞與孤寂呢?自然是屬於那些精靈的,永遠都是。
《龍眼與傘》,標題看上去十分奇怪,可細讀了內容,內心卻感慨萬千。
它講的是母親為作者送傘被作者粗暴地拒絕,到後來聽到一位老師的故事,作者才深切感受到母愛就像故事裡的龍眼一樣,外皮乾澀卻內裡甘甜。
母愛從古至今被比喻為無數美好的事物,但看完這篇文章後,我覺得龍眼是對母愛最貼切的比方。在現實生活中,母愛或許不擅表達,正如龍眼乾澀的外皮,讓人提不起興趣;可是你仔細看母親的愛,會發現它其實很偉大,正如龍眼裡甘甜多汁的果肉,讓人心滿意足,恍然醒悟。
我很喜歡遲子建在自序裡的一段話”春天在一點一點化開的過程中,一天天羽翼豐滿起來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解凍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
正如遲子建在自序裡寫的那樣,春天,是一點一點化開的。
她的文字,就像春天,被化開了。是那麼明媚,卻樸實,柔和,不虛浮,不華麗,時而活潑,時而輕盈。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傷懷之美》、《鶴之舞》和《龍眼與傘》這三篇文章了。
最愛《傷懷之美》,不為別的,為的是那意境,一個我喜愛,卻沒有真正明白的朦朧意境。
文章講述了作者經歷的三個有著傷懷之美的珍貴片段:第一個片段是作者八歲的時候在黑龍江魚汛時所聽到的、感受到的蒼涼而孤獨的景象;第二個片段是作者在1991 年底一個人在日本登別泡露天溫泉的情形,那也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傷懷之美;第三個片段是作者在1993 年的9 月25 日在黑龍江上看黃昏的情景,那是忘我的、脫離世俗的傷懷之美。
傷懷之美是什麼?那才是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我覺得傷懷之美就是天堂的氣息,也是天堂的絕唱。那是多麼無與倫比的美啊!它不同於世俗的美,而有著清冷的氣質,神聖而憂傷。它同時也帶來了絕望,卻不同於塵世的絕望,它更融入自然,給人以空靈的感覺。正如作者所說,它為什麼能打動人心?因為它浸入了一種宗教情懷,一種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憂傷之美。也因為那幾個片段,讓它成為了珍貴的回憶。
再說說《鶴之舞》吧。文章講的是齊齊哈爾的鶴。齊齊哈爾因為有丹頂鶴棲息而得名”鶴城“,十多年前作者目睹了丹頂鶴的”日出“,從而感受到自然是屬於動物們的,人類只是其中匆匆過客。
這或許是一篇描寫人、丹頂鶴與自然的文章吧,雖然言語間並沒有那麼明顯。白鶴讓作者明白,人並不是自然的主人,可是全人類會明白嗎? 白鶴的壽命與人相當,可又有誰能懂它們的忠貞與孤寂呢?自然是屬於那些精靈的,永遠都是。
《龍眼與傘》,標題看上去十分奇怪,可細讀了內容,內心卻感慨萬千。
它講的是母親為作者送傘被作者粗暴地拒絕,到後來聽到一位老師的故事,作者才深切感受到母愛就像故事裡的龍眼一樣,外皮乾澀卻內裡甘甜。
母愛從古至今被比喻為無數美好的事物,但看完這篇文章後,我覺得龍眼是對母愛最貼切的比方。在現實生活中,母愛或許不擅表達,正如龍眼乾澀的外皮,讓人提不起興趣;可是你仔細看母親的愛,會發現它其實很偉大,正如龍眼裡甘甜多汁的果肉,讓人心滿意足,恍然醒悟。
我很喜歡遲子建在自序裡的一段話”春天在一點一點化開的過程中,一天天羽翼豐滿起來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飛的時候,解凍的大地,又怎能不做了春天的天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