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兩根毛的麻麻

    我在TiguanL和HIGHLANDER之間猶豫了很久,最終看中HIGHLANDER保值和空間的優勢,雖然貴了幾萬,但畢竟是準備自己長期使用,咬咬牙吧。

  • 2 # 芳菲不盡66

    買車,一看價位,二看用途。現在華人買車已經不再是為了面子才買車的。如果面子好看了,養車的成本也是比較好看的。

  • 3 # 天和Auto

    流俗的觀點:在預算允許的範圍內選擇最好的車,但不應盲目消費。

    消費升級總是沒有錯的,因為能體現出生活品質的提高,關鍵字:品質提高!

    汽車生活包括購車和養車兩大成本,前者為一次性支出但決定了後者源源不斷的持續支出,也就是用車和養車成本;這一成本包括油費、保養、維修以及保值率的下滑等支出,車價越高各項成本也會水漲船高,重點說明保值率的問題,以20萬的汽車為例。

    首年保值率下滑25%左右(平均值)。

    第2~5年保值率會下滑至50%左右。

    第6~8年保值率會下滑至35%左右。

    第9~10年保值率會低至20%左右。

    十年之後汽車如車況良好可及時換車,如車況一般則只能評估出殘值。

    以十年換車為標準,20萬的汽車最終評估價僅為3.5~4萬,等於每年潛在支出1.6萬以上;每年的正常用車開支包括車險、車船稅、油費、過路費等,按照中端車的評價油耗計算每年正常開支1.5萬左右,那麼年用車總成本則會在3萬元以上,是否能承受這一壓力呢?

    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28元,平均標準低於這麼臺中端汽車的養車成本,即使把保值率先放到一邊,在用車的十年內生活品質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是會降低的;因為可支配收入一定程度等於可儲蓄金,儲蓄的減少會令人失去安全感,為增加儲蓄則只有壓縮“衣食住行”中行之外的另外三項,而這三項也是決定生活品質高低的核心因素。

    現在再把保值率的問題拿來研究

    在用車過程中是一定要考慮這一問題的,因為保值率的降低比例(額度)則等於換車時的需要支出的成本。

    20萬的汽車在換車節點只能抵消4萬以內的成本,而消費總應該升級而不應該倒退,退一萬步考慮駕駛換車仍考慮20萬級的汽車,那麼在用車的十年過程中除去養車成本和生活開支,大部分不同家庭的儲蓄能足夠購買新車已經難得,於是問題來了。

    再換車還會降低以後十年的生活品質,因為儲蓄金一夜回到解放前加之年齡的增長會更沒有安全感,所以“衣食住”的開支比例會更加被壓縮;這就等於一生中的大半生時間在為了汽車體現出的一些所謂的“面子”,而失去了真正感受生活樂趣的機會。

    所以購車只應該在不降低生活品質的前提下購車,在預算內購買同級別最好的車即可;購車時至少要對後十年的人生做出規劃,至少要有購車用車以及後期升級的“計劃大綱”,讓用車從一時爽變成一直爽。

    至於面子個人認為並不用過於在意他人的看法,人的生活圈並不會很大,在這一小圈內似乎大部人對彼此都會有深度的瞭解,盲目消費只是從一個人的表演變成一群人的表演的產物;這種虛偽的生活態度只適合虛偽的人,甚至可以說這些人並不是為自己活著,嘗試摘下面具讓別人和自己都能認清自己。

    有了這種生活觀後不會感覺別人給予的“面子”有什麼價值,人的價值體現在於自我評估為家庭、為社會做出了多少貢獻;是讓自己和這個世界更美好更快樂一些,還是更噁心一些,這是在光速資訊時代任何態度都具備傳播效力的環境中能做到的兩方面,如何做只有自己體會了;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4 # 汽車概況

    如果二選一,肯定是根據經濟實力來選擇,開車是為了方便自己,而不是為了讓別人看著舒服,也可能是年紀大了,對別人的目光不是很在乎,但買車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定位就好。

    如果買車為了面子,那肯定車輛檔次要上來,既然車輛檔次上來,車主經濟壓力自然會增大,而我們車輛如果僅僅是代步,是方便家用,經濟壓力增加,只會降低生活品質,顯然與最初的定位不想符合。如果想買好一點的車,要為了面子的車,那車輛肯定可以為你帶來一定的收益。比如公司商務用車,買這個車的目的除了代步以外,還有給給自己漲臉,促進交易的達成。在外做生意,車乃是實力的象徵,駕駛一個小破車,客戶看到也會感覺你這個人沒有實力。

    但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的上班一族,買車只是為了上下班,每月拿著死工資,偶爾還因為過錯扣點兒錢,並且還面臨這裁員的風險,生活不穩定不說,經濟收入也實在是拮据。如果這個時候,還花掉自己畢生積攢的財富,購買一輛豪車,要明白,車輛是貶值的,現在普通車輛,也就可以開十年左右,到時候把車輛處理掉,能夠回本20%都算是好的。

    所以,買車是好事兒,但是自己所買車輛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定位,切勿盲目跟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改肯定句的例子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