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子蘇摯
-
2 # 月下成詩
“官渡之戰”在三國曆史中絕對稱得上經典戰役,當時袁紹堪稱“天下第一”,手握雄兵幾十萬與勢弱的曹操決一死戰;按常理來講,袁紹無論兵馬錢糧還是帳下能臣猛將都勝強曹操百倍,但官渡之戰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袁紹竟然敗了,而且是慘敗!這個結果不但現在讓人理解不了,甚是當時的局外人劉備也極為差異。
估計袁紹也不相信,本來自己實力雄厚,怎麼就這麼失敗了?因此一戰之下氣的“口咭鮮血”,從此心神恍惚,回到河北後不久便死了。後來袁紹幾個兒子互相爭權仇殺,曹操趁機平定河北就顯得理所當然了。可以說官渡一戰曹操功成千古,但對於袁紹家族來說卻是滅頂之災;袁紹家族與曹操之間可謂“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更讓人理解不了的是,即便曹操與袁紹仇深似海,但曹操一沒有像往常一樣“屠城”,而沒有將袁氏“九族盡滅”;相反的,在袁紹死後,曹操還曾親自前往其墓祭拜,而且哭的極為悲痛,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曹操祭拜袁紹並不難理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世說新語》或其他史書中都可看出,袁紹和曹操自幼相識,而且關係很好。袁紹出身名門望族,在漢末政權中影響力極大,即使到了袁紹這一輩也被世人尊稱為“四世三公”;而曹操出身就顯得卑賤了許多,乃是宦官閹黨之後。
在封建等級極為森嚴的漢末時代,即使曹操還是小孩也不配跟袁紹這樣的“公子”一起玩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袁紹不僅經常帶著曹操玩,還曾經合謀搶了人家新娘子。當然,這都是兒時趣事,但也從側面看出袁紹為人並非如曹操所說“色厲膽薄”之徒,反而是“不拘世俗”的豪邁之士。
之後袁紹官封“中軍校尉”,以袁氏家族的實力來講,這個官職理所當然。而曹操官拜“典軍校尉”,史料記載,這個官職除了曹操的自身努力外,袁紹給予的幫助也是主要原因;由此也可證,曹操和袁紹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再到後來,袁紹與曹操一起作為發起人,創立了“誅殺十常侍”的同盟;從這裡也可證袁紹和曹操除了私交之外,還有著“為國盡忠”的共同理想。
只不過天下大亂,人人都想在亂世中站穩腳跟,甚至“一統天下”。對於袁紹和曹操這一對“有志青年”來說,“逐鹿中原”必然成了他們一生的夢想和追求;萬萬沒想到,袁紹和曹操最終在戰場上相遇。兩人為了“天下”不得不撕破臉皮,私下裡更放出諸多詆譭對方的言辭,曹操評價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做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這段話可以說把袁紹罵的體無完膚。
-
3 # 過往皆是歷史
都知道不管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的表述,曹操和袁紹都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領袖人物。袁紹出身高貴,祖上四世三公,不必多說;但曹操的出身一點也不低——父親官至太尉,其父親是宦官的養子,握有大權。可以這樣說曹操從小也是生長在官僚家庭。
演義中袁紹很瞧不上曹操,認為他的地位很低下——憑藉宦官的勢力擁有了現在的一切。而曹操呢,卻也不喜歡袁紹,認為是他將董卓引入皇宮造成了後來的天下大亂,並且覺得此人外寬內忌,所擁有的名聲基本是靠著祖上的積累,自身其實沒有多大的本事。就這樣兩個人誰也瞧不上誰。
那麼為什麼演義中曹操戰勝袁紹後要祭奠他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致敬一生中最大的競爭對手。
曹操生平遇到的實力最強的對手就是袁紹,為了官渡之戰,曹操準備了十幾年,同樣袁紹也花了很多的功夫準備。公元199年雙方大戰開始一直持續到次年六月才結束。這裡筆者試想下,若是在戰爭相持階段沒有許攸的“烏巢妙計”,曹操是很難在此役戰勝袁紹的。所以曹操的統一北方的最終一戰是由一定的機遇的。因此筆者認為曹操祭奠袁紹很大一部分是出於對對手的尊重和緬懷,也表明了他對袁紹能力的肯定,視其為自己的真正對手。更加彰顯了自身的大度和魄力。
2.紀念少年時的好友。
曹操和袁紹小時候可是一起玩耍的紈絝子弟啊。那時候他們白天一起上朝,晚上一起喝酒打趣,好不快活。可如今,自己的好友都去世了,曹操不免內心想起小時的場景,所謂人老了就容易想起小時候,相信此刻的祭奠只有單純的懷念和感嘆吧。
回覆列表
【官渡之戰】後既然袁紹已死,作為老相識也好,兒時玩伴也罷,曹操無論從個人感情出發,還是抱著塑造個人政治形象的目的以及求賢納士的渴望上來說,都有必要去祭拜一下。
當然,曹操素有“梟雄”之名,只是出於個人感情去祭拜袁紹就顯得曹阿瞞太“單純”了。據《獻帝春秋》記載“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從這段記載來看,袁紹絕不是曹操口中的“廢物”;真實的袁紹非但不“無能”,反而是位深得民心的一方“雄主”。而當時曹操初定河北,百姓不服,賊盜四起,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袁紹”是被曹操害死的。曹操即便手握雄兵百萬,但想要真正的穩定河北佔領區,歸根結底還是要“收復民心”。
某種程度上,曹操在此時祭拜“袁紹”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政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