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讀古小說

    金庸小說《越女劍》中寫道,阿青作為一個放羊女居然用一根竹棒刺瞎了吳國八名頂級劍客的眼睛,范蠡大驚以為阿青是天生的神異之女,而阿青卻誠實地告訴他,她是十三歲放羊時跟一個騎著羊來找她玩的白公公學的,然後帶著范蠡去找白公公,范蠡驚愕地發現,那原來是一隻白猿。越女和白猿比試劍法身法極快,阿青竟然能勝過白猿,故此天下無敵。

    而這段與白猿比劍的情節並非作者自己憑空想象出來的,《吳越春秋》卷九〈勾踐陰謀外傳·勾踐十三年〉載:

    “越王又問相國范蠡曰:「孤有報復之謀,水戰則乘舟,陸行則乘輿,輿舟之利,頓於兵弩。今子為寡人謀事,莫不謬者乎?」范蠡對曰:「臣聞古之聖君,莫不習戰用兵,然行陣隊伍軍鼓之事,吉凶決在其工。今聞越有處女,出於南林,華人稱善。願王請之,立可見。」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橋,未墮地,女即捷末。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又,晉代劉淵林註解《昭明文選》引《吳越春秋》曰:“越有處女,出於南林之中,越王使使聘問以劍戟之事。處女將北見於越王,道逢老翁,自稱素袁公,問處女:吾聞子善為劍術,願一觀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隱,唯公試之。於是袁公即跳於林竹,槁折墮地,處女即接末,袁公操本以刺處女,女應節入,三入,因舉枝擊之,袁公即飛上樹,化為白猿,遂引去。”

    以上兩段文字是記載“越女和袁公比劍”的最早出處,內容大同小異,都是說越王勾踐問范蠡有沒有善於兵器技擊的高手,范蠡向他推薦了越國山林之中一個未出嫁的小女孩,說此女極其擅長劍術。於是越王招女孩進宮。越女在北上的路上,遇到一個自稱為袁公的老翁。老翁說:他聽說女孩擅長劍術,願意見識一下。越女感覺老翁應該是個高手,直接提出和老翁比劍。老翁就跳上路邊竹林,隨手摺斷一根竹子直接來刺越女,越女則順手撿起掉在地上的竹枝對戰,守了三招之後還反刺了一招,袁工立刻飛上樹從,化作一隻白猿,跳躍而去。

    因為這個故事,後世就把學習劍術和白猿化作的老翁聯絡在一起。例如李白《結客少年場行》:“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 。”亦作“白猿翁”。 唐杜牧《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授符黃石老 ,學劍白猿翁 。”

    在後世的小說《劍俠傳》中,再次出現了越女。一般認為此書是明代王世貞撰,輯錄了唐宋時期的三十三篇劍俠小說。不過這本書中,越女不是從更南方的地方來的,而是從趙國來的,被稱作趙處女。後來晚清畫家任謂長(任熊)根據此書繪成了三十三劍客圖。趙處女(越女)為第一圖,上面的題詠是“處女如,公之狙”,即趙處女去見越王的路上,遭遇了白猿所化老翁,只好一比劍術的高低。

    金庸正是為此圖做傳,才將古籍中的越女故事敷衍演義成短篇小說《越女劍》,成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之外的第十五部武俠小說。講“趙處女”化名阿青,以竹枝為劍,為越國滅吳立下奇功,並暗戀范蠡,以劍氣刺傷西施的愛恨情仇事。白猿形象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頻繁出現,相傳它們身上有很強的仙氣而且善於學習,從仙人或者神人那裡學習來很多東西。白猿,有時是正面形象,有時是反面形象,都擁有各種奇異的能力,似乎已經通神。

    (1)養由基和白猿

    《淮南子·說山訓》載:“楚王有白猿,王自射之,則搏矢而熙。使養由基射之,矯弓操矢往,未之發,猿擁柱而號矣,發之則應矢而下,王大悅。”

    這是說楚王養了只白猿,他假裝要用弓箭來射猿取樂,沒等他動手,這白猿已奪過箭和他嬉戲起來。楚王命神射手養由基來射這隻白猿,養由基張弓搭箭並沒有發射,白猿已經抱著大殿的柱子傷心痛哭悲號了,養由基一箭射出白猿應箭落地。楚王大悅。

    這白猿已聰明通神,達到能區別判斷不同人的本領的能力了。

    (2)唐傳奇《補江總白猿傳》中的白猿,此猿猴居然已經認識天書,隱居在深山老林之中。但它好劫掠美女,因劫奪了大將歐陽紇的妻子,被歐陽紇發現行蹤,後來用計將他殺死,但歐陽紇的老婆似乎已經懷了白猿的孩子,後來生下一子貌似猿猴,就是著名的唐代書法家歐陽詢。

    (3)《封神榜》裡的白猿。

    周武王的兒子伯邑考進獻給紂王一隻會打快板唱歌的白猿。這種會說話的白猿有時會跟傳說中的“猩猩”混為一談。注意是傳說中的猩猩,不是現在看到的動物園中的猩猩而是一種會說話的人型猿猴。古語有云:猩猩能言,不離走獸。宋《爾雅翼》說:“猩猩,小而好啼。今人謂之野人,然而不知禮。故曰:‘猩狸能言,不離禽獸。”’

    《封神榜》裡還有一隻更厲害的白猿,已經幻化成人形,他就是幫助紂王跟姜子牙作戰的梅山七怪之首袁洪。最終楊戩得女媧所賜“山河社稷圖”擒獲袁洪,被姜子牙以陸壓所授的“斬仙飛刀”斬首而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論述《現代漢語》中語法三平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