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書觀影筆筆君

    1981年,胡裕樹先生在其主編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現代漢語》中,首次提出了從三個平面進行漢語語法研究的思想。該教材在討論漢語句子分析中明確指出,確定語法關係時,必須區分三種不同的語序:語義的,語用的,語法的。這三種不同的語序就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平面。1982年,胡附、文煉在其發表的論文《句子分析漫談》中,闡述了漢語的語序、虛詞、主語、獨立成分、提示成分等,特別是在術語的使用上也採用“句法的、語義的、語用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個平面的思想得到了認可。1985年,胡裕樹、範曉在《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一文中較為詳細地闡述了三個平面的語法思想,並且運用這一思想在文章中具體分析了一些漢語語法現象。此後,“三個平面”的研究逐漸成為現代漢語語法學術討論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三個平面學說的提出是國外語言學理論影響和國內漢語語法研究自身發展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很多新的語法理論陸續進入中國研究者的視野,如格語法、轉換語法、功能語法、話語分析、語義特徵分析理論、語境理論、語用學等,這些語言學理論不同程度地給漢語語法學界提供了借鑑作用,促使中國漢語語法學研究者結合漢語的實際情況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思考。與此同時,漢語語法研究自身的發展也推動著新的學術思想萌芽和產生。如馬建忠、黎錦熙建立的漢語傳統語法的規範理論在分析問題時主要從意義出發,而忽略了形式上的印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果的科學性,但是,其重視意義分析、講究事理關係這方面則是可取的,這一優點得到了現代從事漢語語法研究的學者們的認可,並加以發展。而結構語法的描寫理論由於較為忽視意義對語法結構的制約,主要作單一形式描寫分析,70年代以來逐漸受到衝擊和質疑。在國內外語言學發展背景的共同作用下,80年代以來,漢語語法研究呈現出多平面、多角度的發展趨勢,三個平面的語法理論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了。

    三個平面學說不是單一的語法形式分析,不是單一的意義關係分析,也不是單一的使用語境分析,而是同時注重句法形式、意義關係、語境內容的區別和聯絡。具體而言,三個平面是理論以句法形式為基礎,研究句法形式同語義關係、語用因素的對應關係。這樣的研究從多角度多方面對語法現象進行解釋,其結果也就更為科學合理。例如對句子獨立成分的分析。傳統語法中是把獨立成分看作同主語、謂語一樣的句子成分,由於它的位置比較靈活,與句子其他成分不發生結構關係,就把獨立成分看作是一種特殊的句子成分。如以下句子中的“看樣子”:

        (1)“ 看樣子他不會來了。”

    (2)“他看樣子不會來了。”    

    (3)“他不會來了,看樣子。”

        事實上,“看樣子”在上述句子中與其他成分並不處於同一平面,“看樣子”是表示推測口氣的語用成分,它是由說話人使用語言的態度(語用因素)而產生的語用成分。句(1)是對要敘述的 “他不會來了” 這一事件的先決性推測,句(2)是敘述該事件過程中的插入性推測,句(3)則是對已敘述該事件的補充性推測。區分語用成分和句法成分是三個平面學說分析句子結構時的具體表現。

    三個平面思想有兩層涵義,它既是語法的本體觀,也是語法分析的方法論。之所以說三個平面是語法的本體觀,是因為句法、語義,語用是語法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語法結構是這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三個平面中的語義平面和語用平面研究的內容只是對句法結構有影響和起制約作用的部分,語義、語用和句法一起組成語法研究的物件。但是三個平面理論並不研究語義學和語用學的所有內容。例如“語義場”是語義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但三個平面的學說並不對顏色詞語義場、親屬關係語義場之類的研究做具體分析;又如,“言外之意”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但三個平面的學說對句子成分表達的言外之意並不展開研究。說三個平面是語法分析的方法論,是因為每個單一平面的分析都是有價值的,然而都是不自足的,所以語法分析必須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角度進行分析,才能更更深入地瞭解詞語的內在結構,以及理解詞義,才能正確地運用詞語。掌握了構詞法,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分析的充分性和全面化。 

    由此可見,用“三個平面”的理論多角度、全方位地來研究漢語語法,是中國語法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以往的研究者受傳統語法和結構主義語法的影響比較深,對漢語語法研究主要著眼於句法平面。實踐證明,單純從句法層面來分析語法是有侷限性的,人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科學地來研究漢語語法的新途徑,一直在尋找突破的方向,研究中也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許多語義和語用上的問題。三個平面的學說目前還不能說是很完善的,有些基本原則還要進一步推敲,已經取得的成果還要進一步透過語言事實來檢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柳樹什麼季節種植最好,要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