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企業是個江湖

    原生家庭其實是一場權力的遊戲

    權利是中國家庭繞不開的東西。前些年在中國你看到父母怎樣打罵孩子,記者都會說父母只是教育不當,父母本意是愛孩子的,但實質上父母就是為了發洩。

    你想體驗做皇帝的感覺特別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了。你想打就打 ,想罵就罵,想剝削就剝削,想怎麼對待都行。然後道德輿論和文化,包括父母包括孩子都可以說:父母怎麼做都是為了愛你!

    我們文化中邏輯問題很嚴重,因為我們沒有明確,我是我,你是你,我的問題是我的問題,你的問題是你的問題。

    當父母和孩子之前發生了具體的衝突,我們必須去分誰對誰錯,到底誰做的好。我們要分的清楚,如果不分清,這就意味著父母怎樣都是對的,孩子怎麼都是錯的。

    最典型,也最不合邏輯的“為你好”就是催婚!

    父母拼命催婚的真相是什麼?

    ① 未完成事件帶來的緊張感和驅動力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父母眼裡,一個家族傳宗接代,延綿香火,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② 不被認同的恐慌和焦慮

    在老一輩的眼中,如果孩子不結婚,那就是孩子不正常。

    當親朋戚友聚在一起的時候,如果孩子不結婚,就會被說是異類。

    人言可畏,父母害怕孩子變成“異類”,於是感到不安、緊張,甚至焦慮,進而不得不向子女逼婚,同時也可以堵住悠悠之口。

    老年人看到別人兒孫滿堂,承歡膝下時,便從一開始的羨慕,慢慢轉變成害怕——害怕日後自己會孤苦伶仃,終日無人問津。

    ④ 感到羞恥,沒有面子

    父母會把孩子當成他們的一部分,成為他們身體的延伸,而不是一個獨立於父母存在、有獨立思想和情感的個體。

    他們也會認為如果孩子不結婚生子,那麼就是羞恥的、丟人的。

    所以,很多催婚的父母看起來處處為子女操心,很愛孩子,本質上卻是在控制孩子的生活。

    他們不顧孩子的現狀,不在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理所當然地催婚、逼婚:你要是不結婚就是不聽話、不孝順,就是對不起我。

    在一檔相親節目首播前,有人問著名節目主持人孟非:“為什麼中國父母喜歡催婚?”孟非迴應道:“就閒的唄,沒有自己的生活。

    中老年人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生活之後,他們就會把生活的重心放到孩子的生活。

    如果他們自己的生活很充實,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快樂,他們不會這個樣子。”

    孟非認為家庭成員之間最好的相處模式是,在乎對方的感受。

    《剩者為王》電影裡,媽媽強迫舒淇飾演的女兒去相親,還說年紀大了不要挑挑揀揀了。

    舒淇說:“這個世界對女人的歧視已經夠深了,你不去質問這個世界,反而和這個世界聯合起來質問我?”

    真正具有獨立人格的父母,會希望孩子過得好,關心孩子是否獲得了愛,而不是催著孩子倉促找個人結婚,只是為了完成所謂使命。

  • 2 # 小靈隨拍

    謝謝邀請,題主這個問題幾乎在每個人身上發生過,有多少親子關係,伴侶關係,朋友關係都敗在這句話身上,有多少傷害都是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名義,可是說這些話的人有沒有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過,你所謂的好只能代表你自己,你不瞭解別人的感受,憑什麼把自己的感受強加於人。真正的對一個人好就是要尊重他(她)本身的意願,畢竟古話說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請那些動不動就喜歡情感綁架的人們收起你們的好心吧

  • 3 # 田心田心157757980

    時代不同,現在對於個人感受的關注越來越高,也敢於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

    “為你好”不再是一個體現自我犧牲,希望對方好的詞語,特別是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逼婚,人家還來一句“為你好”,說實話,除了父母說這話還能信一信,雖然他們急,也確實是希望自己兒女好,但是那些親戚就另當別論了。

    人都是會比較,攀比的,往往也是跟自己身邊的比較,你要是真找個金龜婿,白富美什麼,你看看親戚酸不酸。

    “為你好”也就是湊熱鬧不閒事大,還給自己爸媽新增外界壓力。

    不論是親戚還是父母或者是戀人, 希望少一點“為你好”,多一點關注對方真的想要的是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皮松什麼時候上肥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