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柔然3
-
2 # 妍寶爸的生活
且不說怎麼配樂,古詩詞也分很多種類,例如抒情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讚美詩,等等等等……按不同的型別和意境來配樂,比如很抒情的詩,就得配上適合抒情一類的音樂,送別詩就得配上悲情一點的伴奏,根據詩詞的音律來配上適合自己的曲風,個人覺得能配上古詩詞的樂曲一定是有古聲古色的樂器,例如古箏,古琴,二胡,琵琶等,個人再推薦幾首適合古詩詞的伴奏吧。
1.高山流水 2.春江花月夜 3.古琴禪修 4.廣陵散 5.天禪
6.禪思 7.漢宮秋月 8.竹山聽雨 9.平沙落雁 10.漁舟唱晚 11.離騷等許許多多的好聽的古韻曲風,古詩詞本來就有音律平仄之美,再配上古聲古色的伴奏,讓人有一種平心靜氣的感覺,古詩詞語言生動,音律優美和諧,意境清晰而深遠,讓我們慢慢體會和領悟文章的內容和感情……
-
3 # 最潮音樂菌
古詩詞有配樂存世。
樂譜在唐代以前沒有流傳下來,史書記載大都是音樂理論,論述音樂社會功能和音樂美學方面。
中國樂譜工尺譜不像五線譜,簡譜那樣好學,沒有成型教材,也缺少豐富資料,許多知識都在言談意會中。
唐宋半字譜長這樣
附上一份歌曲譯譜
-
4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音樂,現代人多是用1、2、3、4、5、6、7來識別簡譜的。在此之前則是使用五線譜的。在中國唐代時,一般的記的是五音,叫作:合、四、乙、尺、工。更遠的時代,叫作:宮、商、角、徵(Zhi)、羽。所以,又有一句成語:五音不全,即是由此而來。
中國古代,曾經把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這個也是詩歌一詞的由來。
有記載的如漢代,漢武帝劉徹專門設立有專管音樂的官署,兼及創作和收集民間的詩歌和樂曲。除了要求配樂歌唱外,其歌詞的形式與古體詩相同並無區別。後代也將此類(可入歌)的詩稱為樂府詩。至唐宋元,亦將配樂歌唱的詞、散曲統稱為樂府。
尤其宋代,將可以合樂歌唱的歌詞稱為曲或曲子詞,把依據樂譜聲律節拍而寫的新詞,叫作:填詞。再後,將依照前人作品的字數、句數、聲律、韻律而填寫,並且與音樂分離的統稱為詞。這種詞各有特定的名稱,叫作:詞牌。如:《沁園春》、《浣溪沙》等等。而且大多數詞都是不再配樂歌唱的。其中專門填詞使用的一稱為:詞牌,象上邊說的《沁園春》、《浣溪沙》,以及《西江月》、《採桑子》等等達數百種之多。另有配樂的則稱為;曲牌。如《羅江怨》、《鎖南枝》等等。也有原來的曲牌改成詞牌的…
另外,也有一些可以配樂歌唱的如:小曲、散曲、時調等等
宋代詞人柳永,為人放蕩不羈,流連坊曲,為妓女填詞作曲,流播於世,終身潦倒,死後家無餘財,相傳還是由妓女合資而葬,。作為北宋一代詞人,也是令人唏噓不已…
金庸大師在其著作中也多次提及古代的樂曲,如《笑傲江湖》中寫過,曲洋與劉正風醉心音律,以數年之功,創制了一曲《笑傲江湖》,終傳至令狐沖。其曲即是依三國時期的嵇康之《廣陵散》而改編的。
附記:書中"曲洋笑道:"嵇康這個人,很有點意思的,史書上說他`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這性子很對我的脾胃。鍾會當時做大官,慕名去拜訪他,嵇康自顧打鐵,不予理會。鍾會討了個沒趣,只得離去。嵇康問他:`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這傢伙,也算得是個聰明才智之士了,就可惜胸襟太小,為這件事心中生氣,向司馬昭說嵇康的壞話,司馬昭便把嵇康殺了。嵇康臨刑時撫琴一曲,的確很有氣度,但他說`《廣陵散》從此絕矣‘,這句話卻未免把後世之人都看得小了。這曲子又不是他作的。他是西晉時人,此曲就算西晉之後失傳,難道在西晉之前也沒有了嗎?"
由此可見,樂曲,自是古已有之!
-
5 # 大橘子侃古詩
首先古詩詞在古代不是朗讀或者朗誦的。朗讀這種讀書法是1920年才開始有的。古詩文,在古代都是吟誦著讀的。我們漢語的自帶旋律,拖長了就是歌,所以每一首古詩文按照吟誦的規則來讀,本身就是一首歌,完全不需要配音樂。吟誦著讀書,如果問配樂,最好的樂器就是古琴。《詩》三百,孔子皆絃歌之。孔子讀詩經就是一遍彈古琴,一邊吟誦的。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來,廢除經典,提倡白話文,私塾開始大量消失,吟誦這一幾千年的中國傳統讀書法也隨之幾近失傳。不過最近十幾年,首都師範大學採錄了上千位讀過古代私塾的老先生,查閱上萬種資料,這種讀書法,吟誦又回來了我們的身旁。現在全國有幾萬老師在從事吟誦教學。
回覆列表
你把問題搞反了。這不是古詩詞配樂的問題。而是為曲填詞的問題。我們先從唐詩裡看。以劉禹錫為例吧。我們都知道他寫了很多首竹枝詞和楊柳枝詞。也就是說他為竹枝這個曲調配了多首歌詞,以便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場合來演唱。楊柳枝詞也是如此。宋詞也是這樣。我們從同一個曲牌都擁有大量的詞即可得出這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