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天天談
-
2 # 楊朱學派
齊魯長勺之戰在《左傳》中有詳細記載,主角是曹劌和魯莊公。此戰還被選入教科書中。但在《史記》中卻沒有記載。
在中國曆代史書中,《左傳》的可信度是100%。而《史記》的可信度是99.9%。主要是六國年代錯亂嚴重。
除此之外,《史記》中唯一不實的故事是趙氏孤兒和程嬰救孤。據《左傳》記載,趙氏倍滅門的起因,是趙武之母趙莊姬與小叔子通姦所至。
除了以上兩點,《史記》的無限可信度100%。
既然《左傳》的可信度高於《史記》,那為什麼司馬遷寫《史記》時,沒有記載長勺之戰呢?
因為《春秋左氏傳》是以魯國為主,諸侯為賓。對於魯國的記載,比較詳細。長勺之戰對於魯國來說,是大事件。孔子當然要寫入《春秋》中,左丘明為其做傳時,又對此事做了詳細描述。是合情合理。
長勺之戰對於東周列國而言,是場影響不大戰爭。司馬遷寫《史記》,並非從魯國視角,而是放眼天下。《史記》沒有此戰的記載,也合情合理。
-
3 # 聽濤軒書法
可能是因為司馬遷認為長勺之戰規模不大,也可能是由於《春秋》是魯國的編年體史書,記述魯國的歷史肯定會詳細一些。
司馬遷所著《史記》主要依據《尚書》、《春秋》、《戰國策》等歷史著作司馬遷記述先秦的歷史基本依據《尚書》等可靠典籍,據他自己講,不可靠的記載他寧可捨去。但也有一些記載是與歷史有出入的,比如“趙氏孤兒”,以及商代先王順序等等。“趙氏孤兒”更像文學創作而不是史書;商代先王順序的錯誤是王國維透過對甲骨文的研究最終確認的。
至於為什麼司馬遷沒有將長勺之戰寫進《史記》,估計可能是因為戰事不大,所以被司馬遷所忽略了,也不排除是司馬遷把這個不大的戰事給漏掉了。以一人之力完成《史記》這樣的鉅著肯定會有所疏漏的,我們在肯定司馬遷貢獻的同時也不能將他所有的記述和評論都看做是唯一的、鐵定正確的,在新材料出土後,《史記》有些記載是值得探討的。
《春秋》是魯華人記述的編年體史書,介紹魯國曆史肯定會詳細一些。相較於《史記》,《春秋》主要記述魯隱公到魯悼公大概不到300年的歷史,它的記述肯定會詳細一些。估計《春秋》肯定不是一個人所著,那樣網羅的歷史肯定會更廣,記述的肯定會更詳細。不像《史記》那樣記述的歷史既長又是一人之力。
況且《春秋》是魯國的編年體史書,魯國對齊國而言本身就比較弱小,這次魯國的勝利肯定會被魯國的史官所記下。
-
4 # 路途故事
公元前686年,齊國公孫無知發動兵變,齊襄公戰死,他的兒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得到訊息,各自從魯國和莒國回國爭位。魯莊公為了外甥公子糾,派人在半路射殺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將計就計,詐死瞞名偷偷回國即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第二年,齊桓公為報一箭之仇,仗著兵強馬壯,派人帶兵入侵魯境。魯莊公親自帶兵迎戰,在曹劌的建議下,佔據對自己有利的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阻擊齊軍。
當時齊兵勢銳,魯國就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待齊軍擊鼓衝鋒三次,士氣衰退之時,魯莊公親自帶兵出擊,一鼓作氣擊潰齊軍。
長勺之戰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適時反擊的對敵方針,牢牢地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戰役的典範。
可惜這次戰役《史記》沒有記載,《春秋》上也只是一句描述:“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軍於長勺”。
這次戰爭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太普通不過了,戰爭規模小,雙方傷亡也不大,只能算是一個區域性衝突吧。像這種程度的衝突,對歷史走向,各國關係沒有任何影響,在當時太多了,司馬遷什麼都寫,這也相當困難,《史記》沒有記載的太多了,有什麼沒記都很正常。
還有,《史記》、《春秋》和《二十四史》也算是文學創作了,像齊桓公這樣的名人,為了私仇而發起戰爭,作者在創作時都會有自己喜好的表現。
關於長勺之戰的描述,《春秋》莊公十年條說“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公羊傳》、《轂梁傳》記載大體相同,《左傳》有所擴充,留下了曹劌論戰的經典記載,同時《國語》中亦有“曹劌問戰”條,但這場戰役,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似乎找不到半點記載,《魯周公世家》並無莊公十年條,《齊太公世家》亦無桓公攻魯事,《十二諸侯年表》魯莊公十年下則說“齊伐我,為糾故”,也是隻字未提長勺之戰,如果說司馬遷本人是因懷疑曹劌論戰的真實性而不予描述,但也不應該將《春秋》明確提到的一場戰役做隻字不提的處理吧,鄙人才疏學淺,實在是想不明白,希望有能人能解答我這個疑問。
回覆列表
《史記》中記載的,大多是重要的,太史公本人認定是確實無疑的事蹟。
長勺之戰對於歷史走向,對於當時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並沒有產生任何的影響,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
關於曹劌,《史記》中也並無記載。太史公彷彿不認為有這樣一個人的存在。而關於長勺之戰,太史公似乎也並不認同。
後世許多學者認為,《史記·刺客列傳》中的曹沫,就是《左傳》、《穀梁傳》等書中的曹劌、曹子。
曹劌、曹沫雖然存在很大的形象差別,一個足智多謀,一個勇武短計,但二者所處於同一時期,且劌與沫在古文中發音相近,可以通假,而許多關於‘劫持齊桓公’的記載中,劫持人有曹劌、曹沫等不同的記載。
太史公在《史記》中對曹沫的記述,是作為魯國的統帥,與齊國交戰,三戰皆負。
如果曹沫與曹劌被證實真的是同一人,就更加可以確認太史公是否認長勺之戰的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