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水書情

    孔子作為先師之祖收徒也要收取乾肉作為拜師禮?這是為了什麼?

    這個問題很好,也很值得研究,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1.春秋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

    史料對這個時期的人民生活狀態記載的並不多,可是有一首《詩經·國風·豳風·七月》,可以說詳細描繪了春秋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

    因為全詩篇幅很長,喜歡的朋友可以通過圖片或網際網路詳讀,其實意思很簡單,人民群眾一整年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民不聊生。且春秋時期已經開始對土地徵重稅,更加重了底層人民的負擔。貴族諸侯們揮金如土,平民一貧如洗,貧富差距十分嚴重。跟春秋初期奴隸制度瓦解後,人口爆發式增長相比,出現了人口上的小幅度下滑。低下層人民的生死掙扎跟貴族階級的酒池肉林形成鮮明對比。

    雖然是群雄逐鹿的年代,但是春秋時期的戰爭規模普遍偏小,上萬人規模就算大戰役,各個諸侯國都依託“城池”才能發展,徵兵也只在城池或周邊進行,鄉野人口被劃為“野人”,連當兵養家的資格都沒有,很多家族幾輩子只能種種地靠天吃飯,加上天災頻發,無人治理,佔大部分人口的鄉野之人整日追求也就只是有衣遮體,有食果腹,食物的種類更是虧乏,更遑論“乾肉”這種稀罕物。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綯紋豆,是一種專門盛放肉醬的青銅器,專供貴族酒宴使用,平民只能使用陶土器皿。

    據考古發現,鼎最早也是被用作盛放肉食的器皿所使用,逐漸演化成權利的象徵。有酒有肉才是一方霸主,可見肉食在春秋時期所代表的意義。

    綜上來看乾肉這種食物,不僅僅是食物這麼簡單,可以這麼說,春秋的“乾肉”跟我們現在的“茅臺酒、中華煙”所具備的價值相似,屬於高檔禮品。孔子雖說是至聖先師,但一生過的並不算富裕,能夠講學遊歷也全靠各諸侯國跟學生家裡接濟,也沒有什麼經濟來源,收點高檔禮品也就不足為奇,畢竟聖人也是要吃飯的嘛。

    2.排除混子學生

    據史書記載,孔子一生教導了三千多學生。但有名字記錄流傳的,大概有七十餘位。所以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的說法。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欣賞的優秀弟子,被稱作“孔門十傑”。

    一開始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不分貧富貴賤,三六九等,來者不拒。但是三千門徒,真正成才的並不多,更多的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的普通人,甚至孔子周遊列國時期,不少江湖騙子只是“蹭課鍍金”,便到處宣揚自己是孔門弟子,以此為資本去求取一官半職。

    3.提倡"尊師重道,恢復周禮"

    從"老師"作為一種職業出現開始,其社會政治地位並不高。孔子周遊列國,弟子三千,又創造儒家學說,各諸侯國王無不稱讚其精神和學說的偉大。然而在當時並沒有一個諸侯國重用孔子,孔子很多時候是飢寒交迫,統治者敬而遠之,幸好魯國收留了他。給他一處住宅,供奉其生活所需,讓他安心設壇講學。直至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得以有了尊貴的政治地位。這已是孔子去世後幾百年的事了。

    孔子講學時就一直提倡尊師道,給老師送禮自然也是尊師重道的表現之一。

    子曰:“周鑑於二代,鬱郁乎文哉!我從周。”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周朝借鑑了夏商二代的禮儀制度,是真好啊,太好了,及其的好!我要恢復周禮按照周朝的禮儀制度辦事。”

    周禮作為一種嚴苛的社會等級制度,肯定是一種落後的表現,但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相比西周的奴隸社會要繁雜迷亂的多。孔子希望從歷史中發掘出對平穩社會有用的東西這點也是值得肯定的,只不過選錯了方向,並沒有從前人身上吸取教訓,而收"乾肉"拜師這種手段,雖然明確了師生關係的界限,也同樣疏遠的師生間思想交流,周禮等級制度的缺點也暴露無遺。

    綜上所述,想拜師孔子,送點"乾肉"可能也只是表面文章,“乾肉”所代表的利益,地位,影響力才是其真實用意。說到最後其實孔子開辦的一直都是私塾,也就是民辦學校,用乾肉代替學費這種情況應該也是有可能存在的,不過作為我們國家歷史上開創性的人物,我們不希望只是簡單的代表學費而已。

  • 2 # 初曉兒

    孔子收徒是要弟子向他送乾肉的,也就是向他交學費。

    一,孔子是人,無非就是個教書先生。是人都要吃飯,孔子收徒要弟子給他送乾肉,就是向他交學費,他好用來換糧食吃。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就是一束肉乾,一束肉乾就是十條肉乾。

    孔子說,有人自己主動送十條以上肉乾給他,他從來沒有不進行教育的。

    人們都說,送肉乾是表示禮貌,表示尊師重教,甚至說是有教無類的表現。

    既然只是表示禮貌、尊敬,有教無類,那為什麼肉乾要十條以上?少點不行?

    再說,家裡沒有肉乾的窮人怎麼辦?所謂“有教無類”,在這裡其實說不通。許多窮人窮得家裡揭不開鍋,野菜樹皮充飢者比比皆是,哪來的肉乾?

    主動送十條以上肉乾給他,就給予教誨,送不起十條以上肉乾呢?能不能理解為不給予教育?

    說到底,孔子收徒要先交肉乾,也就是要先繳納學費。與禮貌、尊敬、有教無類沒什麼相干。

    說白了,學生不繳納學費,老師孔子沒錢吃飯。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吃飯放在男女之情前面,是真正的人之大欲。人不吃飯會餓死的,孔子也一樣。

    所以,不用那麼費勁地把一件普通的事無限拔高,非要整出一個高大上的主題出來。

    二,孔子是窮出身,並非一開始就是大官大員,也並非一開始就是大成至聖先師,就是聖人。收徒要弟子送乾肉給他換飯吃,是他的求生之道。

    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叔梁紇就病死了,母親顏徵在是與叔梁紇野合生下孔子的。父親死後,孔子母子被叔梁紇的正妻施氏趕出家門,過著清貧的生活。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魯昭公十七年,即公元前525年前後,孔子開辦私人學校。

    私人學校,國家是沒有俸祿的,孔子理所當然要收取弟子的學費。

    即使在孔子進入仕途,奔走在諸侯之間,也曾發生過“在陳絕糧”的情況。

    傳說孔子在陳絕糧,眾弟子餓得昏頭昏腦。弟子子路設法弄來了魚,弟子子貢設法弄來了羊肉。弟子們把少量的魚和羊肉一鍋燴,放在一起熬湯。湯熬好了,弟子先端給老師孔子喝,孔子邊喝邊讚不絕口:“鮮!鮮!” 據說“鮮”字由“魚”和“羊”合成,就是由此而來。

    至於所謂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估計是祭祀的時候那樣做,否則只做官三年的一介布衣,如此講究,錢從哪裡來?

  • 3 # 路飛5287明

    孔子的境界很高,不是一般人所能揣測的。

    後世《論語》是其弟子編撰的語錄集,不能只從片言隻語中去解讀還原孔子,要去解讀真實的孔子必須對其思想體系整體把握之後,再不斷豐滿其形象。

    如題所說,孔子授徒要弟子送肉乾,與聖人形象不符。其實送不送肉乾與收不收徒能有多大關係呢,重點是他老人家傳道解惑,就算在社會分工的今天,勞動換取報酬依然是最光榮的。切莫只見其形不見其心。

    一個發心,表現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有的需要鼓勵,有的需要鞭策,菩薩低眉和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君子自可見君子,菩薩自可見菩薩。

  • 4 # 國學段子手李易

    孔子收徒是不是要收肉乾,當然是啦,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據傳孔子收徒的時候有一個規定,要收取一定的肉乾,那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孔子雖然被後人稱為聖人,但是這畢竟也只是後人的一種尊稱,所以孔子也要吃喝的,那麼作為一個專職做學問的人,自然不能去當夥計,當打工仔,那麼平時的花銷靠什麼來呢,就是收徒了,在當時孔子就已經非常有名望,想去孔子哪裡學習的人士絡繹不絕,收錢又顯得俗套,古時候讀書人隊錢財都是有負面看法的。所以孔子就收肉乾來當做學費,畢竟在古代肉乾也算是硬通貨了。

    當然這並沒有什麼錯,畢竟孔子也是人,也需要吃穿用度,作為大學問家孔對中華文化有著很深的影響,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物件。

  • 5 # 老城百鍊生

    《論語,述而》寫得清楚,子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教誨焉。”這證明孔子是收乾肉的,但這是為什麼呢?在春秋時期做為教師的社會地位不是很高屬於九流範圍,而孔子又是非常講求"禮”的人,為了教誨弟子改變社會上瞧不起教師職業這種觀念,他便效妨周朝的禮儀,以收肉做為一種榮譽,因為周天子賞賜大臣都是以肉賞之,所以孔子也以收肉做為一種最高禮儀,這為改變當時的社會觀念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何況孔子是個很講規距的人,他更要為師道尊嚴立規距。

  • 6 # 一起國學

    很簡單,交學費啊!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這裡的束脩相當於10條幹肉。這句話的意思是肉送來,我就沒什麼不能教的。相當於拜師禮。

    不過孔子作為當時的名師,而且是全天下除了官方唯一學成後可以做官的私立學校,有些人可能只是來鍍個金。孔子後來號稱弟子三千,並不是誰都能進教室聽課的。

    帶著乾肉辦完入學手續,只是第一步,還得看你的學問和資質。

    孔教授自己帶幾十個研究生,然後研究生再去教資質平平的本科生甚至中小學生。要是嚴格按輩分來講,其實應該算徒孫了。但畢業以後都算是孔子的弟子。

    孔子沒了以後,幾個有出息的學生才有資格收徒。比如子夏創辦的西河學派,在戰國第一次打開了士人做官的晉升通道。

    這肉送的很值。

  • 7 # JXMIng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雖然並非專業研究孔子,但是聽說,孔子是人,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地神。乾肉,大概是古代的一種高價食品很可能極有營養價值,有人給他送是表明做他弟子的誠心實意,教育弟子,也是一種個人付出,據說,拜孔子為師,還要專門行跪拜大禮,理所當然,薪資或稱為,幹束,也是必須的。為什麼呢?因為人活著必須穿衣,吃飯,或者說生存需要,物質消費。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喜勿噴,OK,謝謝了,

  • 8 # 國文崛起

    乾肉不是學費,孔子教學不收學費。

    當時有貨幣的,交學費即便不收錢,也收糧食布帛,不可能收乾肉。

    那個時候交通不便,很多學生又從遠方來,跟老師學習都要在老師家住上一段時間,吃住都在老師家,拿點乾肉過去一是表示對老師尊重,二是做菜用。帶去那點肉,連伙食費都不夠,別說學費了。收乾肉是說,你只要不白賴在人家蹭吃蹭喝,孔子都會教你。

    有人會疑惑,教學不收學費,孔子怎麼活的?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個大夫,西元前532年孔子的兒子孔鯉出生時,魯昭公送了一條鯉魚,說明官方承認了孔子這個私生子的繼承人地位,他會繼承父親的一部分田產、物業。孔子在前532年得到鯉魚後也得了個“乘田”的小官,進入了魯國官場,有工資收入。

    孔子辦學最重要的經濟支撐不是家產和工資,而是來自另外兩個方面。

    一是魯公室的資助。

    孔子辦學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掙錢,而是在魯公室支援下消奪少正卯的社會影響力。西周立國時,全國由大正管理司法、教育、監察、宣傳等,地方諸侯國有少正管理司法、教育、監察、宣傳等。少正位高權重,而且司法有相當的獨立性,對公室制約能力很強。魯公室當時已經腐爛墮落,對來自司法部門的壓力非常不滿,不僅要奪取少正卯的司法權,還要壓制他的社會影響力,不能形成對公室不利的輿論。孔子辦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壓制少正卯,消奪其影響力,代表公室爭奪輿論主導權,因此,孔子有來自公室的大量資助。這就是我們看到孔子招不到學生時,為何魯公室會派人派車送他去洛陽找老子學習,然後打著“老子學生”的旗號來招生。

    孔子辦學的第二大收入是學生捐助。孔子有些學生像子貢等很會做生意,會給孔子捐助,就像哈佛、耶魯等美國私立名校一樣,孔子也是有捐助收入的。這些捐助沒有強制性,但捐助多的,在孔子面前會更有地位,這也是孔子殺少正卯後,為何子貢敢去質問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孩子比較缺乏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