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溫和的長者
-
2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光緒是清朝歷史上最具有悲情色彩的一個皇帝,三歲就被太監強行抱去皇宮的他可以說自此之後再無親情可言,取而代之的是深宮無盡的冷漠和殘酷。這樣的環境下,光緒皇帝的情商和為人處世的能力就太過於稚嫩了。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自己的父親醇親王奕環的態度,從愛到冷漠到恨。
在光緒二十歲那年,奕環上表光緒皇帝,請求為慈禧頤養天年,重新修建圓明園。對這件事,光緒的態度是——把父親叫過來狠狠地責罵了一頓。因為在光緒看來,大清王朝已經是一個破屋爛椽,國家財力緊張,這個時候不把錢拿來發展國力卻用來給自己的仇人慈禧太后修建圓明園,光緒無論如何是無法原諒的。
但是,光緒沒有想到的是,自古以來,哪個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子女呢?奕環看著自己的兒子已經二十歲卻還是毫無實權,他是又急又恨,思來想去,想透過重修圓明園,讓慈禧去那裡頤養天年,間接的消磨慈禧的權力慾望,逐漸讓她遠離權力中心,從而讓光緒順利親政。可是,情商低下的光緒卻沒能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在他的眼裡,父親和其他人一樣。都是諂諛之臣。
殊不知自古以來,有多少忍辱負重,最終功成名就的人物。韓信可受胯下之辱,司馬遷能忍宮刑之痛,可光緒,卻無法忍受這些。
在康有為拿著他那本披著儒學外衣的改制之書《孔子改制考》和《新學偽經考》時,光緒如獲至寶,在沒有任何軍權支援的情況下悍然挑戰慈禧,最終只能長眠瀛臺空遺恨。
不得不說,光緒的悲劇一生,情商低佔了重要的原因。
-
3 # 黑水布衣
喜歡這個腦洞,如果是我,很可能會選擇這條道路。
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可以說是大清帝國最命苦的皇帝了。五歲即位,十八歲大婚,十九歲受慈禧“歸政”,二十八歲被因,三十八歲暴卒。
光緒十五年(1889年),載湉親政的時候,其實是個政治經驗不足的毛頭小夥子。慈禧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但是他卻想著實現大清帝國的中興,對於朝政對於這個國家的理解並不深刻。而且由於種種原因,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失敗,這對光緒的打擊是十分巨大的。而廣東人康有為的上書徹底激發了這個年輕皇帝的雄心。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戊戌變法僅僅百餘日就宣告終結。光緒從此被囚禁於中南海瀛臺。
光緒皇帝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面前的第一個大山就是慈禧太后,這個掌握大清命運近半世紀的老太婆著實不好對付。要想奪權,無非軟硬兩個選擇。
硬奪權:大致就兩個選項:第一,直接弄死這個老太婆。明殺?基本不行,對於以孝治國的中國古代社會,殺死一手扶持自己上位的人,風險是十分巨大的,況且光緒本質也是個孝子。暗殺?要知道,光緒身邊有不少慈禧的人,如果走漏了訊息,光緒很可能提早被廢。第二,只奪權不殺人,這個也是很難實現的,無非就是兵諫嘛。但是有多少軍隊是光緒自己掌握的呢?當時維新派攛掇袁世凱都沒有成功,別說掌握京師的軍隊了。而且慈禧掌握帝國權柄多年,朝廷上下都是她提拔的,更有不少封疆大吏,即使兵諫也是風險巨大。
軟奪權:在我看來就是靠死慈禧。畢竟光緒要年輕的多,時光才是最好的武器。但是做好這點仍然很難。光緒的政治經驗十分欠缺,從小長在深宮,性格也比較懦弱,而這種性格的人又十分衝動,無論是甲午戰爭還是戊戌變法,都體現了他急於求成的心態(維新派也“功不可沒”)。要想成功,最好的方式就是韜光養晦,換句話說,也就是“忍”。這在當時的朝局下,是最好的選擇。其實,在瀛臺時期,光緒已經開始磨鍊心性了,目標就是靠死慈禧。而且慈禧曾想過要換掉光緒,但遭到了國內外的反對。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他比慈禧都要早一天死。
現代醫學發現,光緒的頭髮裡有砒霜的成分,因此懷疑光緒是被毒死的。這其實也很好解釋,畢竟當時光緒正值壯年,而他的仇視的人又很多,無論是慈禧或是別人指派暗殺光緒都是有可能的,畢竟就差一天兩人相繼去世,也未免過於巧合吧。
所以,即使要耐心等待,光緒皇帝也要防止別人的暗害,可惜當時的光緒的命運已經不在自己的手中掌握了。即使歷史能重來,光緒的命運也可能是是悲慘的。
回覆列表
光緒的問題就在這裡,羽翼尚未足夠豐滿的時候就急於親政,缺乏韜光養晦的耐性,此外,他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不外乎私權而非完全為了江山社稷,擁躉光緒的利益集團也是各有隱私,而且政治幼稚的做派顯而易見,光緒若是能像越王勾踐一樣,臥薪嚐膽,涵養積蓄,不與太后勢力集團發生對立抗衡,把自己的勢力隱藏收斂起來,等到慈禧壽終正寢,皇權平順接手並完全掌控朝廷軍政大權之後,再推行自己也許能夠扭轉乾坤的改革治國方略,或許,有清一朝還能在同光中興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臺。至於能否使大清帝國重振雄風,威儀世界,受歷史侷限國運衰微的影響,僅憑光緒和那幫私權至上的王公大臣還有想入非非的幾個熱血腐儒,恐怕積重難返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