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五花八門影視劇
-
2 # 白衣渡江來
當時的崇禎,看起來還有其他機會,事實上已經無路可走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到了1644年,雖然名義上還是大明王朝的皇帝,可已經失去了對於整個國家的控制。
在他身邊真心守護的,忠誠的大臣屈指可數,大部分掌握實權的官員,都在為自己打算,都已不再把皇命當回事了,就連那些皇親國戚,大部分也都已看到大廈將頹,都開始謀劃後路。
而天子死社稷的祖訓,更像一個魔咒一樣,緊緊束縛著崇禎皇帝。
朱由檢曾計劃遷都,他自己移駕南京,太子坐北京監國,讓他非常信賴的朱能十二世孫、他自己的姐夫、成國公朱純臣在北京輔政。十七年正月,東宮左中允李明睿提出遷都,讓朱由檢移駕南京,都御使李邦華也極力支援此案。但是,其他朝臣,包括當時的首揆陳演在內,都反對此舉,認為不可成行,天子不可移駕。對此朱由檢也只得自嘆,對李明睿說,我也想走,但朝臣不從,我走不了。
二月,李自成陷山西,京城動搖。李明睿再提遷都,朱由檢以為然,對朝臣說,國君即是社稷,國君死社稷的話,國也就完了,還是得遷都。給事中光時亨當庭斥為邪說,並說不殺明睿不足以安人心、不足以讓天下安心。
如此,朱由檢不再提遷都,李明睿也被擱置了。
其實,朱由檢自己也是不想死社稷的。國破之日,從凌晨開始,他曾試過從安定、德勝、齊化三門逃亡,但均無人開門。去齊化門的時候天已大亮,而守齊化門的,正是他非常信任的成國公朱純臣。許多史料都記載說,朱由檢本打算寫(有的說是已經寫好)敕令給朱純臣要他輔政太子,而當時太子也已被送往成國府避難。因此,朱由檢到齊化門而齊化門未開這件事,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明史》上寫,朱純臣被李自成所殺;其他史料也大都如此記載。那麼,是戰死,還是被俘後被殺,還是投降不成而被殺的呢?
那一天的記載太少太亂,只能從隻言片語拼湊圖景,也不能保證完全符合史實。我自己的猜測是:
如果崇禎皇帝不自殺,那麼挺有可能被人——而且很有可能是朱純臣——拿去給李自成當投名狀。
為什麼朱純臣不開門?如果我們先假定朱純臣是站在朱由檢的社稷這一邊的話,這個舉動就令人費解了。太子都交給你了,敕令也要下了,如果一片忠心,應當是以命相護,保皇帝出城逃難。但朱純臣並沒有這麼做。
所以,就指向了第二種可能——
朱純臣已經想好要降了。
國破那天降賊的人非常多,包括錦衣衛最高指揮官在內,大量實權高官都降了李自成。朱純臣想降,也是情有可原的。誰不想活命?連皇上都想活命,何況他呢。
但朱純臣的地位很尷尬。他是成國公,又是國戚,十二代的公家,如何讓李自成信任他?
——納投名狀。
太子在他手上;而皇帝,只要困在城中,也遲早會投奔自己的。太子和皇帝,這兩個投名狀,誠意足夠了。
這就是為什麼朱純臣沒有給朱由檢開啟齊化門。皇帝要是跑了,他想降,也降不了了。
而最後朱由檢自殺,太子落到宦官手裡被送給李自成,朱純臣手上什麼都沒有了,對李自成來說,這個前朝國戚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有些朋友或許會說,讓朱由檢走,到南京重整旗鼓,如何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恐怕難。
以朱由檢剛愎自用、任人多疑的性格和反覆不定的決策能力,恐怕早就把大小官員都得罪光了,誰還願意給他守這社稷呢。
所以,朱由檢除了自殺,別無他選。畢竟世代更替,也是自然規律之一啊。
-
3 # 九四巡城使
歷史都有周期律!
一:大勢所趨,不可抗拒。
二:事與願違,不得不服。
三:歷史週期律,誰都躲不過。
回覆列表
崇禎是一個兢兢業業的皇帝,雖然勤於政務,只不過出生的不是時候,而且家當基本被祖父和哥哥敗光了。究其一生,崇禎是一個悲情的皇帝。
一、歷史原因
祖父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創下中國皇帝史上最“光輝”的一個記錄;哥哥醉心於木匠,軍國大事交付於閹黨,國家被破壞的體無完膚;
二、現實原因
崇禎在位期間,大旱不斷,“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天災引來人禍,瘟疫爆發,數以萬計人慘死;
三、內憂外患
清皇太極虎視眈眈,利用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收納洪承疇、祖大壽,崇禎無大將可用;農民起義頻發,降了又叛變,打不過再投降,從陝西到河南,打來打去,就是消滅不了,最終無力對付兩股勢力。
崇禎如果生在一個好的時代,可能會把國家治理的很好,可是歷史不能重演,也只能把幾分同情奉上,也不至於煤山孤墳顯得那麼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