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yuanKing

    據記載,公元577年中國就發明了火柴。南北朝時期,經常性的打仗,這時候物資就尤為缺乏,尤其是火種,沒有火種來源,飯都燒不成,也就無法正常打仗。這時候,就有些燒火的宮女發明了火柴,在當時只是用來引火的材料。大家可能也在電視上面看到過,將硫磺沾在小木棒上面,藉助於火種、火刀、火石,能很快的把陰火引為陽火,這可以認為是最原始的火柴。

    馬可波羅的到來,使得火柴在那個時期傳入了歐洲,歐洲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了“洋火”,能摩擦生火。這個英華人叫沃克,他用樹膠和水製成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裹在火柴棒上,在砂紙上滑動便可產生火。當然了,這種火柴缺點很大,一是黃磷容易自然而且很少;二是黃磷有毒。

    直到1852年,瑞典人對火柴改進,進而有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物合作為發火物,必須在塗上紅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性大大挺高。

    1865年,“洋火”或“自來火”傳入中國,第一個我們自己造的火柴的是日籍華僑衛省軒。

    他創辦了第一家火柴廠--巧明火柴廠,其後又辦了7家火柴廠。巧明火柴廠多次遷址,1966年改名為廣州火柴廠。

  • 2 # 秉燭讀春秋

    北齊朝代的存在簡直是歷史上的恥辱,從開國皇帝文宣帝高洋,歷經了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幼帝高恆,共六帝。

    這六個皇帝個個不是東西,不是嗜殺成性就是荒淫無恥。以至於北齊被後世稱為“禽獸王朝”。

    有句話叫做“上天欲滅之必使之瘋狂”577年北齊的國祚走到頭了,被他的死對頭北周所滅,慶幸北齊只存在了28年。

    北齊滅亡後,宮中的胡皇后(高湛的皇后)和宮女們一起被押送到了北周京都長安。北周皇帝對這些女人還是很厚道的,沒有難為她們。

    胡太后和兒媳婦兩人過慣了錦衣玉食的日子,吃不得苦,為了生計,竟然在北周都城長安的鬧市區裡當起了妓女,訊息傳開後,長安人爭相前往,一時間門庭若市。而胡太后竟興奮地對兒媳婦說:“為後不如為娼更有樂趣。”二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徜徉在慾海中。

    然而這些宮女則沒這麼厚的臉皮,為了生存一部分宮女做了一些士兵的妻子,一部分被宮中抓去做了奴僕。剩下的一部分靠賣“取燈”為生。

    什麼叫“取燈”呢?原來由於戰爭的緣故,長安城缺少火種,燒飯都成問題,這些宮女靈機一動發現了生機。於是“火柴”的雛形問世了。

    所謂“取燈”,就是將木頭削成小木片,然後,將硫磺塗在木片頂端,摩擦生火。誰家做飯就到這些宮女手中購買“火柴”。

    從這點來看,火柴還確實是在577年,北齊被滅後由一班宮女們神奇發明的。

    不過中國古代的火柴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其後在馬可波羅時期傳入歐洲,後來歐洲人就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一度被人稱為“洋火”的現代火柴。

    “洋火”能借著摩擦生火。而發明這種火柴的人是英國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塗在火柴梗上並夾在砂紙上拉動便產生火。

    不管怎麼說,歐洲後來發明“洋火”的靈感來自於北齊宮女發明的“取燈”,到後來洋火在中國暢銷時,民間老百姓稱火柴為“取燈”。不信你可以問問你家的長輩是不是這回事?

  • 3 # 考古者說

    想了半天,沒想起來,火柴和北齊到底有什麼關係。

    在中國的北宋時期,確實存在著與火柴類似原理的引火方法,那就是將短小輕薄的衫木條之上塗上硫磺,然後摩擦。但是這並不能算是成型的火柴,說到底也就能算是火柴的雛形。但即使是北宋時期,和北齊還是沒有任何關係啊。

    火柴可以說是工業革命的產物。

    1881年,法華人查理·索利亞在小木棍上沾上白磷製成了現在人們公認的最早的火柴,但是,這種火柴,放到現在估計沒人敢用,因為有毒。

    1844年,瑞典一位叫做帕施的教授,也採取同樣的原理,在小木條上沾上黃磷,做成了火柴,同樣黃磷,也有著劇毒,而且非常容易自燃。你想啊,兜裡放根火柴,走著走著,衣服突然著了,這樣的火柴誰敢用啊?

    到了1852年時,又一位瑞典人,約翰·倫濃斯特倫牧對火柴做了改進。他用赤磷代替了黃磷,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也就是,幾乎沒有毒性,而且不容易自燃的火柴。

    到了19世紀中葉火柴傳入中國,當然首先,是在清王室中使用,然後又逐漸普及開來,因為從西方傳入,是洋人的物件兒,所以火柴又被稱作“洋火”。

    1890年的時候,中國開了第一家火柴廠,也是一個瑞典人,在上海投資開設的。

    1894年湖北聚昌火柴公司和盛昌火柴公司開業,這是中國官商合作獨立開設的自己的火柴廠。但是,“洋火”的名稱,在中國一直流傳下來。

    說到這裡,還是沒有發現,和北齊宮女又有什麼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喜歡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喜歡財務管理,應不應該轉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