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何不被宋朝以前的皇帝重視?
5
回覆列表
  • 1 # 西聃

    首先,和孟子思想有關係。孟子主張仁政,強調與民同樂,這點與孔子的德治是有區別的。宋朝時期,民族矛盾階級矛盾比較激烈。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人性本善,這與宋代提倡的理學非常合拍。另外,理學強調儒家的天然使命是正君心,也是從孟子的理論中得出的。

    其次,也可以看作是由此朱熹特別推崇他的思想,朱熹整理註解的四書專門有《孟子》一書,而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都特別強調人心與人性,他們的理論成為官方哲學,由然孟子身價大增也是必然的現象。

  • 2 # 迷樓

    嚴格來講,孟子思想在漢代時就很流行,但是西漢的大儒董仲舒十分推崇荀子的理論,對孟子的思想多提出異議。到了宋代,大儒朱熹很推崇孟子的思想,他把《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孟子思想得到了更大的傳播。

    在春秋戰國時,荀子的名聲比孟子大,一直到漢代,孟子才被尊奉起來。在宋代之前,漢高祖就很認同孟子的“王者以民人為天”思想,隋煬帝也信奉“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唐太宗也贊成孟子的“君依於國,國依於民”思想。宋代之後,元朝的幾任皇帝也認同“民為重,君為輕”的思想。

    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他對“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非常反感,當即罷免了孟子的“配享孔廟”資格,取消了孟子與孔子一起吃冷豬肉的資格。他下令把不順眼的字句悉數刪去,共刪掉孟子原文85條,只剩下100多條,編了一本《孟子節文》,還規定科舉考試不得以被刪的條文命題。刪去的多是施行“仁政”、以民為重、抨擊暴政的內容。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才恢復了《孟子》原貌,頒行《四書大全》,御製《大學衍義贊文》。

    孟子的很多思想,是有進步意義的,比如他主張“仁政”,說“得乎丘民而為天子”,他的思想最重要的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說,與老百姓和國家相比,國君最不重要。孟子認為,君主對老百姓必須施行“仁政”、“與民同樂”,這樣才會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而對那些不行“仁政”的暴君,如周武王討伐殘暴的商紂王,既可以流放,甚至可以誅殺。

    孔子倡導“仁者愛人”,孟子倡導“捨身取義”。對待“君”,孔子的態度是“忠”,即使這個“君”很差勁,也不能亂了秩序,殺掉他的就是“亂臣賊子”;而孟子認為,對商紂那樣的國君“誅一獨夫”則是符合“仁義”的。所以,有些統治階級不喜歡孟子的理論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3 # 五班長

    為了講清兩者之間的不同,我繞著圈子來講,請大家不要嫌煩喲。

    孟子(公元前372一前289)和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相差180年,比我們現在說到晚清還要久遠。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立者,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繼承者。但由於兩者所處的時代不同,所以造成了兩人的思想有所不同。

    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旦主持制定了典章制度,行為規範,禮節儀式。到了孔子的春秋末期,一些王公貴族互相攻伐,開始不遵守周公制禮了,但還沒到完全不守禮法的程度,比如著名的楚莊王攻打宋襄公,宋襄公以楚軍還在渡河不讓打,過了河,宋襄公又以楚軍沒整理好隊伍不讓打,等一切完備再開戰,這不是迂腐,是遵守打仗的禮節。所以孔子的思想就是要讓人重新回到遵守制度,遵守行為規範,遵守禮儀的軌道上。拿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他的思想比較“柔”。

    而孟子所處在戰國中期,那時己完全拋棄了周公制的禮,七雄在相互間的搏殺中無所不用,什麼“遠交近攻”,“合縱連橫”,欺騙,探偵,暗殺,只要能取勝就行,所以孟子的思想主要警告當權者,要愛惜人民的生命,不可以胡作非為,同時也鼓勵有志者,為扭轉這個禮崩樂壞的社會奮發向上。對應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就比較“硬”。

    那麼我們看看兩個都說了些什麼?對應地來比較一下。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釋:你自己都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強求別人做。大家看看是不是有點“柔”?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釋:警告當權者,人民才是最高貴的,其次是國家,你們這些當政的,貴族階層只能排在最末。深意就是警告當政者,要善待人民,不可為一己私利大動干戈,使生靈塗炭,不然人民就可以把你推翻掉。是不是有點“硬”?

    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孟子:人不可以無恥。

    孔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孔子:不學禮無以立。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總的來說孔子多以個人修養方面提出勸告,孟子多從當政者入手提出警告。

    雖然兩者思想有所不同,但本質都是講仁、義、禮、智、信的,是一脈相承的儒家學派。

    本人水平有限,不知有否講清楚了?或者理解的還不深刻?請您提出批評意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樹橋原樹似吾鄉原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