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ishizi
-
2 # 朕驚歷史
這個問題,上高中時地理老師講到過,剛好還有一點映像。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孔明火燒司馬懿,敘述在第103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五丈原諸葛禳星》中。話說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司馬懿受魏主曹睿之託,堅守不出,欲待漢軍無糧自走,而後擊之。諸葛亮造木牛流馬,解決了糧草問題,又決一策,令司馬懿複製木牛流馬,在其運糧時搶奪了去,又將引兵來援的司馬懿打敗。司馬懿更堅守不出。
司馬懿龜縮於殼中,諸葛亮對此無可奈何。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雙方都想在糧草上做文章:司馬懿想要諸葛亮無糧時自走;諸葛亮卻又想到了一個對付司馬懿的計謀。
司馬懿的計策,正中諸葛亮之計:祁山大本營和上方谷都早已設有伏兵,待魏軍一動,蜀軍則合而圍之;又出一奇兵,乘機攻取魏軍渭南大寨。
雙方計議妥當,依計而行。司馬懿親自引一軍來攻上方谷,漢將魏延詐敗而逃,引司馬懿進入上方谷埋伏圈。司馬懿只顧追趕,待到發現有異,欲要退軍時,只聽得喊聲大震,山上一齊丟下火把,射下火箭,引燃了埋伏的地雷,柴草燒斷進路和退路。司馬懿進退不得,與二子抱頭痛哭。
上方谷地處兩山之間,中間地勢低窪,谷內平坦。這種地形很容易因熱力環流而出現一些氣候特徵,比如山谷風。諸葛亮圍困司馬懿,在地勢比較低的谷中燃起大火。此時谷中的溫度較高,山兩邊溫度較低,氣流從谷中流向四周,形成低壓中心;而上層則形成高壓中心,氣流向下。谷中燃燒溫度升高使地面的水蒸氣上升,柴草燃燒後的煙霧又給了水蒸氣提供了理想的凝結核;我們知道,高氣壓中心往往是冷空氣中心,向下的冷空氣氣流遇到水蒸氣,使水蒸氣凝結成水滴,落下地面。這就是上方谷突然遭遇大風和強降雨襲擊的重要原因。
對此,後人有詩嘆曰:“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
-
3 # 愛妮品歷史
火燒上方谷是《三國演義》虛構的,作者怎麼寫故事就怎麼發展,很難從現實角度分析,所以作者僅從小說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這其實是諸葛亮佈置不夠周密所致。火燒上方谷的過程火燒上方谷是發生在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時的一次戰鬥。蜀軍出兵時,東吳從東南進攻曹魏,曹丕擔心雙線作戰,下令司馬懿不準出戰。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不在諸葛亮之下,他知道蜀軍遠道而來,糧餉難繼,不耐久戰,曹丕的命令正中下懷,便安心當起“縮頭烏龜”,和蜀軍在渭南一帶相持,無論蜀軍如何挑釁,卻總不出戰,目的是消耗蜀軍的士氣和糧餉,讓對方知難而退。諸葛亮當然知道司馬懿的算盤,開始給對方下絆子,下令假扮運糧隊伍,往來於上方谷內,魏軍見有機可乘,便截殺蜀軍運糧隊,結果每次都能有所斬獲,接連數次取勝。這幾次勝利讓司馬懿有了輕敵之心,而諸葛亮不失時機地通過運糧的蜀兵向司馬懿傳遞自己在上方谷一帶屯田積糧,作長久打算的訊息。司馬懿聞訊果然上當,決定趁諸葛亮不在祁山大寨的機會,讓大軍主力進攻祁山,吸引諸葛亮從上方谷回營救援,自己再趁機進攻上方谷,焚燬蜀軍糧草,徹底擊敗蜀軍。司馬懿打的如意算盤,端的是一條妙計,可惜他遇見了諸葛亮。
-
4 # 秉燭讀春秋
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已經成為了人們心目中智慧的象徵。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能掐會算,呼風喚雨用兵如神,其最有名的戰術非火攻莫屬。
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燒得鬼神皆驚。
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諸葛亮面對氣勢如虹的魏國軍隊毫無懼色,引入狹地點起第一把火。
瞬時硝煙四起,只燒得夏侯惇死傷慘重大敗而歸逃,此一把火樹立了諸葛亮的威望。
第二把火:火燒新野。諸葛亮命士兵月黑風高燒三放一,只燒得曹仁抱頭鼠竄,此二把火讓劉備轉危為安。
諸葛亮第三把火:火燒赤壁。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連營,燒得曹操割須棄袍狼狽逃竄,這把火奠定了蜀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而後諸葛亮又放了第四把火:火燒藤甲兵。藤甲兵刀槍不入,但是諸葛亮一把火下去灰飛煙滅。因此穩定了後方,奠定了蜀國基業,為北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的前四把火一把比一把燒得旺,一把比一把燒的絕。
終於到了第五把火:火燒上方谷。面對一生的宿敵,諸葛亮決定利用千載難逢的機會幹掉司馬懿父子,為北伐掃平障礙,畢其功於一役。
諸葛與司馬“棋逢對手將遇良才”,二人鬥智鬥勇。
諸葛亮來了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畢竟司馬懿在謀略上輸孔明半招,司馬以為得計,殊不知被諸葛亮牽著鼻子進入了上方谷。
上方谷地形特殊,因其形狀口小肚大如葫蘆,故又稱葫蘆谷,位於陝西省眉縣境內。
當年司馬懿父子果然中計,率魏兵進入了上方谷內。
此時諸葛亮及時切斷了谷口,馬上命士兵點燃預先埋置的炸藥和火種。頓時上方谷火光沖天,司馬懿大驚失色道:“吾中了諸葛山人的計,命休矣!”
就在司馬父子抱頭痛哭絕望的時候,突然上方谷下起了傾盆大雨,大火很快被澆滅,司馬父子逃出了生天。
這就令人奇怪了,諸葛亮善於火攻算無遺策,為何在關鍵的一戰掉鏈子了?這裡面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天意難為”之說。
講真這種說法其實是作者羅貫中為諸葛亮找下臺階自圓其說,意思是諸葛亮失算乃天意。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幹掉司馬懿,上方谷之戰也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故事。
真實歷史上司馬懿為兒孫統一三國“以晉代魏”打下了基礎。羅貫中不可能改變和歪曲歷史,因此把諸葛亮的失算看作是天意難為。
三國演義的主旨是“揚劉抑曹”,羅貫中為諸葛亮開脫道:可惜蒼天助曹不助漢”。
這種情節的設計看上去天衣無縫。
另外,如果司馬懿父子在上方谷被諸葛亮燒死了,那麼後面誰來統一三國呢?
羅貫中為諸葛亮找了一個“人算不如天算”的理由,這樣既保住了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又保持了司馬懿活下來的事實,說實話也夠難為羅貫中的。
諸葛亮失算的第二個原因是:雖然諸葛亮能掐會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對自然科學不甚精通。
上方谷特殊的地形造成了大雨驟至的局面。
前面咱也說了,上方谷地形口小肚大,這時諸葛亮命令士兵點燃了預埋的炸藥和火種,瞬時間火光沖天。
此時谷中的空氣被烈焰灼燒,空氣變輕上升,熱空氣跑到了上方谷的上空,這時四周的潮溼空氣就會迅速補充進來。
諸葛亮事前沒有想到這一點,也許他根本就不懂這些知識,畢竟過去科學知識匱乏,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家,他不是自然科學家,他不懂也在情理之中,上方谷失算也就不足為奇了。
-
5 # 獅子營老魯
試著回答,天命,可為,又不可為。
我想先說說周易,可以嗎?因為和這個題目息息相關。
周易通篇講的是變化,易,變化也。可能上天安排了未來的命運,但通過你的努力,是可以改變的。周武王第一次伐紂,姜子牙說不可,天機未到,其實就是沒準備好。第二次就說是好時機,天助我們。當時他們的軍隊已經很強大了。
遠古時算命,只算近期要做的事情,不算長遠的,因為會存在變化,這個變化就來自自身努力。所以周易開篇第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諸葛亮就是這麼理解古代名著的。
他尊重上天,瞭解星象,但並不拘泥於此。赤壁之戰正是曹魏強大,但他通過設祭壇,變天時,改西北風為東南,七擒孟獲,因殺人太多,他獻祭禮,頌祭文,痛哭流涕,以平鬼魂之怒。寧可折減陽壽。
好多成功是否是天意?是不是因為他的努力改變了天意。
而初出祁山,譙周已指出曹魏星運旺盛,不宜進取。而諸葛亮說:“天道變異無常,豈可拘執?”
不信命,信努力,是諸葛亮的信條。
但老天沒給機會,上方谷這麼好的良機,仍沒滅司馬。這就說明,伐魏已經沒戲了。但諸葛亮說:“我們努力過!”
我們可能會慨嘆上天對諸葛亮的不公,但反過來說:老天又幫了孔明多少?
所以諸葛亮給他女人衣服口紅,他笑納之。
如果按現在的說法,諸葛亮屬於激進派,靠左,司馬懿屬於保守派。偏右。
那我們要做誰呢?我更願意做諸葛亮,努力奮鬥,哪怕沒成功!
關鍵是,還有那麼百分之幾的希望成功呢?所以馬雲說:人一定要有理想,萬一實現了呢?
-
6 # 三木電競
當年諸葛亮困司馬懿是天命如此,但司馬懿命卻不該絕。司馬懿命繫於天,而孔明雖有經天緯地的奇才,也無法逆天而行,也就是人無法逆天而行的道理。當年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時,因突遭大雨而使司馬懿逃走,從此便再也沒有了與司馬交鋒的機會。可是,為何在當時大火圍困司馬懿時不向司馬軍狂射亂箭呢?又為何不在谷口早設10萬精兵圍堵呢?在我看來,首先,既然是要用火燒,就不會再精心準備弓箭,只會在司馬懿有可能突圍的谷口安排一些弓箭手以射殺漏網的個別魏軍,但這樣一些弓箭手對已經深入谷中的魏軍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阻止魏軍突圍主要依靠滾木等路障及谷口燃起的大火;其次,上方谷很深,弓箭射程有限,很難起到大規模殺傷的作用(諸葛亮在上面對司馬懿講話時,司馬懿也沒有命令弓箭手向諸葛亮射擊,原因也在於此吧);第三,谷口不宜有太多伏兵,否則容易暴露。如果在谷口設10萬伏兵,恐怕早就被魏軍發現了。還是那句話,阻止魏軍突圍並消滅他們主要依靠谷裡地雷引發的大火。 這個情節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正史未見記載。但儘管是小說家言,這個情節也並非一點道理都沒有:諸葛亮此次伐魏是在魏青龍二年春二月(這是真的),這是個乍暖還寒的季節。當司馬懿被引入上方谷後,蜀軍引燃了埋在谷底的火藥,大火燃燒時產生了巨大的熱量並隨之上升。今天我們都知道,降水是由於暖溼氣流交匯而產生的。當上方谷底騰昇的巨大熱量與山谷上空的強冷空氣劇烈反應後,突降大雨就順理成章了。諸葛亮不是氣象專家,他對一般的氣象規律清楚,但像這種特殊的突發降雨他預料不到也是不能苛求的
-
7 # 歷史的星空9527
話說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與魏軍司馬懿對峙於渭水,諸葛亮連環施計使司馬懿一心認為上方谷必是蜀軍積糧之所,於是孤軍深入。
上方谷形如葫蘆,入口卻僅通得過一人一騎,司馬懿入谷便知上當,可惜為時已晚。諸葛亮縱火焚燒上方谷,司馬懿自嘆父子三人都必死於此,但怎知突然天降大雨,澆滅了上方谷大火,司馬懿率殘兵僥倖逃脫,而後諸葛亮並未派兵追襲,而是嘆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後有詩嘆曰:“谷口風狂烈焰飄,何期驟雨降青霄。武侯妙計如能就,安得山河屬晉朝!”諸葛亮對於天文地理,奇門遁甲研究有多厲害?在草船借箭中算出江上有霧,與魯肅在船內冒著曹軍的箭矢而飲酒,搭建七星壇為周瑜借來三天三夜的“東風”,從而大破曹軍。為何諸葛亮這麼厲害?
《三國演義》書中寫得明白,諸葛亮曾遇異人,傳授八門遁甲天書,可以呼風喚雨。諸葛亮築七星壇施法術借東風,只是個掩人耳目的形式,實際上他運用奇門遁甲的方法,早已預測出十一月二十一日凌晨起,必須要大刮東南風的天氣狀況,所謂草船借箭,也是諸葛亮事先預測出那夜江上必有大霧,所以才採取這一措施的。
那麼精通天文地理的諸葛亮為何五丈原火燒司馬懿沒算出有雨呢?我認為諸葛亮是算到上方谷會下雨的。
首先從地形地勢來說:
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間低,這種地形不利於空氣流通,一旦谷內起火,氣溫開始升高,貼近地面的空氣迅速受熱膨脹上升,上層以及周圍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形成強烈對流的山谷風,因此出現了狂風大作的現象。
同時,當谷底大量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雲霧,再加上柴草燃燒所產生的大量煙塵隨空氣上升到天空後,又為水汽凝結提供了理想的凝結核,從而加速了水汽的凝結。這些雲霧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併,體積就會逐漸變大,最終導致大雨傾盆的局面。
諸葛亮前面五出祁山都是無功而返,如今六出祁山,勞師以遠,必須速戰速決。我猜測或許是當時局勢所迫,必須儘快引出司馬懿並且消滅他,儘快奪取漢朝的天下。於是他決定放手一搏,也可以說是抱著一種僥倖心理,若無雨他就成功了!但是天公不作美,助曹不助漢。實在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啊!
可惜司馬懿命不該絕,上天在都在幫助他,諸葛亮在上方谷這次戰鬥後,因勞成疾病逝。也應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古語。
-
8 # 張小白白了個白
神機妙算的丞相為何沒能算出來上方谷會下雨?我想從以下幾點解釋一下。
第一,從命運的角度來說,人不能勝天,是因為諸葛亮一生洩露了太多天機。比如“馬前課指演算法”、“諸葛亮鬼谷術”、“奇門遁甲術”,"木牛流馬"等等。甚至有人猜測由於諸葛亮促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改變了正常的歷史程序,而司馬懿是晉朝的基石,自然命不該絕。哪怕是神人孔明也逃不過命運。也就是說孔明沒有天時,司馬懿命不該絕。這就是命運。
第二,從科學角度出發,上方谷是谷地,谷底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部低。這種地形一旦谷內起火,熱流無法兩邊擴散,只能迅速上升。谷底大量熱氣流上升,上升到高處的水汽又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雲霧,空中的灰塵和雜質可以吸附其周圍的水汽,將其聚整合雨滴,這些灰塵和雜質稱為凝結核,凝結核是降水的必備條件。柴草燃燒所產生的大量煙塵隨空氣上升到天空後,又為水汽凝結提供了理想的凝結核,從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最終導致大雨傾盆的局面。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馬懿父子三人僥倖逃脫。
第三,從作者的角度來說,這是羅貫中擁劉反曹的典型表現,火燒上方谷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為的就是想說明“蒼天助曹不助漢”,這件事無論正史和野史都沒有記載,羅貫中作為一個小說家,為了塑造諸葛亮圓滿的形象,才發揮了浪漫主義想象,杜撰出了火上上方谷這一戰役。
火燒失敗後,諸葛亮曾感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許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
9 # 與生活交朋友
司馬懿,歷史真有其人。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曹魏實權。西晉王朝的奠基者。司馬懿大家都非常熟悉,不做過多介紹了。歷史上肯定是沒有火燒司馬懿的,要是真這樣的,即使下雨也救不了司馬懿,只要派重兵守住谷口,司馬懿怎麼也殺不出去的。
《三國演義》是以三國為框架的小說。無論怎麼藝術加工,可以編出很多故事加人物身上,甚至改變某個將領的死法。但是無論怎麼編,三個西晉的司馬家奠基人再怎麼狼狽,也不能讓他們在上方谷被諸葛亮紅燒,烤熟端上菜桌吧。他們完了,西晉就沒了。
金庸以元末明初為背景寫《倚天屠龍記》,張無忌再厲害,最終大明皇帝也只能朱元璋當。
《三國演義》宗旨上尊劉貶曹。內容上都將蜀漢這邊的主要人物美化。特別是後期,諸葛亮獨立支撐蜀漢,為了維護蜀漢的形象,只能將諸葛亮神話。雖然說諸葛亮確實厲害,但雙方國力實在太懸殊,只有神化諸葛亮,才能拉高蜀漢實力強大的形象。為了刻畫諸葛亮之神,不惜弱化曹真來突出司馬懿的厲害,並讓司馬懿早早的對陣諸葛亮,然後通過諸葛亮將司馬懿耍的團團轉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歷史上街亭失守是諸葛亮第一次失敗的原因。演義中無論諸葛亮有多神,街亭是一定守不住的。於是過早的將司馬懿安排上戰場,敗在司馬懿手裡比敗在張合手裡要好看的多。然後來個空城計,為諸葛亮挽回智慧的形象,最後來個斬馬謖,找個背鍋俠。。
後面幾次北伐,為了樹立諸葛亮智慧形象,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勝多敗少,還把司馬懿引入上方谷,來場大勝仗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但歷史上的司馬懿又沒死,這裡只能再來場雨滅火,而且還不能要諸葛亮算到這場雨。用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北伐不成功,不是蜀漢實力不行,也諸葛亮不給力,是天意難為啊。
《三國演義》“壯諸葛之智而類妖”,為了樹立諸葛亮的智慧形象,無所不用其極,五丈原病逝還要來一出“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至於那些用天文地理的科學去解釋的就不說了,理論是好的,推理結果對不對,鬼才知道。反而會誤導讀者,以為上方谷之戰是真是存在的。真要是靠譜,國家就不會有那麼多森林火災了。
-
10 # 緣來有此
三國演義火燒司馬懿為何突降大雨,諸葛亮為何失算?
《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和司馬懿那是鬥智鬥勇,鬥兵鬥陣,諸葛亮終於截獲了司馬懿的糧草,並作為誘餌囤積在上方谷,誘使司馬懿進入早已設好的伏擊圈上方谷,那為何在司馬懿被燒的差點引劍自刎時卻突然下起了暴雨呢?諸葛亮也是懂天文地理的人,而且能夜觀天象,竟然會失算這場大雨嗎?我們來看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上方谷谷的地形是地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部低,這種地形不利於空氣流通。一旦谷內起火,氣溫開始升高,貼近地面的空氣迅速受熱膨脹上升,上層及周圍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形成強烈對流的山谷風,因此出現了狂風大作的現象。當谷底大量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又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雲霧,再加上柴草燃燒所產生的大量煙塵隨空氣上升到天空後,又為水氣凝結提供了理想的凝結核,從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另外上方谷裡面大量魏國士兵,被火烤著,身體水分揮發就快,這些水分就變成水蒸氣慢慢飄到天上。而大量的引火之物硫磺等燃燒也產生大量煙霧就為水蒸氣提供凝結核,一來二去就變成暴雨。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以致於現代人對三國時期人物與事件的熟悉度遠高於歷史上其他任何時候。近期悟空問答上就有題主發問“南北朝時期“或“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精彩程度都不遜於“三國時期“,為什麼在現代社會人們都不不甚瞭解呢?我的回答就是一部《三國演義》在作怪。羅貫中老先生是大才,一部《三國演義》寫活了歷史,創造了諸葛亮的神話,甚至成為兵法活用的經典教材。《三國演義》之所以這麼深入人心的原因我個人認為除了其文筆優美,可讀性強之外,羅貫中老先生作為一代文學大家,嚴謹的治學態度,最大限度地梳理歷史,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良知也是功不可沒的!
諸葛亮最後一次伐魏是在魏青龍二年春二月(這是真的),這是個乍暖還寒的季節。當司馬懿被引入上方谷後,蜀軍引燃了埋在谷底的火藥,大火燃燒時產生了巨大的熱量並隨之上升。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部低,這種地形不利於空氣流通,一旦谷內起火,氣溫開始升高,貼近地面的空氣迅速受熱膨脹上升,上層及周圍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形成強烈對流的山谷風,因此出現了狂風大作的現象。同時,當谷底大量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又因氣溫降低而凝結成雲霧,再加上柴草燃燒所產生的大量煙塵隨空氣上升到天空後,又為水汽凝結提供了理想的凝結核,從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這些雲霧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併,體積就會逐漸變大,最終導致大雨傾盆的局面,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馬懿才得以脫險。其實這是一個現代中學生都能講明白的物理現象,而神如諸葛孔明之流卻為此大放哀嚎之聲,還說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滅司馬懿!“我個人覺得羅貫中老先生在此信手拈來的本領實在是太絕了——本來就是一場虛構的戰爭,還得突出諸葛亮用兵如神,還得表現司馬懿計謀超群,所以運用這麼一個特殊環境下的物理現象來挫敗諸葛亮,讓他從此退出歷史舞臺,留下讓人回味無窮的遺憾。實在是神來之筆呀!這次戰爭是諸葛亮的最後一戰,戰前準備充分,事先設下埋伏,就等著司馬父子三人葬身火海。而司馬懿父子三人也認定自己必死無疑,正在這個時候天驟然下起傾盆大雨,司馬懿才僥倖逃脫。諸葛亮也因為大雨的來臨由喜轉悲,情緒的大變導致他淤血難散,鬱結加上長期的操勞,年僅五十多歲的諸葛亮英年早逝。
司馬懿和諸葛亮同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兩人的作戰風格極其相似。司馬懿能卡住諸葛亮的要害,諸葛亮也能出其不意地給司馬懿一擊。但是,歷史就是歷史,並不會因為性格純厚端正之人而有所偏頗。司馬懿能隱忍那麼多年,也非常人所能做到。按照歷史經驗來推論:這樣的人不是內心平淡如水,就是野心極大!而司馬懿顯然是後者。諸葛亮和司馬懿雖性格不同,但是他們對彼此的作戰思路和風格頗為了解。所以說諸葛亮怎能不怕這樣的人?只要有司馬懿在,他諸葛亮就休想戰勝曹魏。在他們兩人的最後對決中可以看出諸葛亮耗盡心力,甚至用下三濫的手段羞辱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就是不迎戰。可見,諸葛亮拿司馬懿也無可奈何。
歷史是不斷髮展與進步的,試問哪個朝代不是滅亡在時代的侷限中呢?但是隻以當時所知的範圍來講,諸葛亮又何嘗不是一個著名的大人物呢?如果司馬懿父子在那場大火中喪生的話,歷史會不會就此改寫呢?我相信羅貫中老先生當年也曾經會有這麼一問。我想了很久,結論是應該不會,一個司馬懿死了,後面還會出現無數個司馬懿,直到跟上歷史的步伐為止。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的車輪永遠把控在人民的手中。歷史最終會選擇誰?人民說了算!諸葛亮沒鬥過司馬懿,是歷史的必然!就象當今特朗普在對抗新冠病毒的鬥爭中花樣百出,又該怎麼評述呢?但願羅貫中老先生神勇再生,把特朗普抗疫也寫個摺子,讓我們都能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