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怪軟體管家
-
2 # 大耳朵158359479
衣服的發展歷程: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 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於春秋戰國之交。深衣剪裁獨特,衣與衫相連在一起,製作時上下分裁,中間有縫相連線,用途最為廣泛,隆重程度僅 次於朝祭之服。
秦漢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西漢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於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中國服飾深衣的基本形制。
漢初,由於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恢復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得到了長足提高。當時民間手工業最普遍的就是紡織業。這一時期絲綢錦繡產量極多。漢代的紡織工藝也達到很高的水平。漢代創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使漢代人對人類生產能力持有樂觀信心。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中作者說到“漢人繼承了道家美學的基本思想,又捨棄了它的消極出世思想,吸 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觀點,注意了自然規律與人的目的的統一性,堅信廣大的外部世界存在著無限豐富多樣的美,人們應當積極地去發現、佔有,進而享受這種美。”
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服飾:
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屬於漢服,為漢族傳統服飾中的一種。包括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深衣,其次是與中原人寬衣大帶相異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胡服。
“深衣”的特點以及主要適用群體:
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苧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但又分為兩種:一為中原地區的寬大式,“寬大博帶”穿著舒適,長不拖地,下襬不開岔,屈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頻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二為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為流行,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織物作邊,右衽很長。戰國時有單、夾、棉、皮。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春秋時期以衣裳為主,戰國開始深衣流行,深衣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這種服裝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深衣。戰國時期的深衣主要以曲裾為主,男曲裾與女曲裾形制上沒什麼區別,區別就是配色,先秦時期,褲子演化還不完整,直到西漢時期才出現有褲襠的褲子,所以西漢之前,不分男女都是曲裾的,曲裾不容易走光,褲子發展出來後,出現了男直裾,所以男曲裾就少了,男曲裾與女曲裾區別就是配色,另外男的穿長曲的較多,短曲女的穿的較多,另外男曲裾下部比較寬大,女曲裾比較窄,就像現在的褲子,男式的比較寬鬆,女士的比較貼身,若淺顯的根據戰國時期的楚俑來辨別男女深衣,可依據以上特點來區別,以下有照片做參照。
回覆列表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喜歡探討歷史的小青年!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什麼叫深衣,古代的鄭玄曾經有過這樣的解釋:“深衣,連衣裳而純之以採者。” 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它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根據衣裾繞襟與否,可分為:直裾和曲裾。 深衣,乃中國古代漢族上衣﹑下裳相連綴的一種服裝。為古代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也是庶人的常禮服。
曲裾深衣是漢代女子服飾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男子也可以穿戴。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襬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
那我們怎樣才能區分男女的曲裾深衣呢?男子曲裾的下襬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襬,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之後,男子曲裾慢慢越來越少,而曲裾作為女子衣裝,則保留的時間相對長一些。東漢末至魏晉,女子深衣式微,襦裙才始興,直到這時,曲裾深衣才漸漸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