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上明悅
-
2 # 另類文史
另類君簡單解釋如下:
天啟六年,努爾哈赤攻打寧遠,袁崇煥組織抵禦。當時明軍使用的紅衣大炮威力甚,祖大壽親自點炮捻用火炮將努爾哈赤炸成重傷,滿洲軍隊被迫撤退,而努爾哈赤傷重不治而死,當時滿洲軍隊內部就有傳言,祖大壽是白虎星下凡,如有神助,這讓祖大壽在滿洲人心目中有了個“高大上”的形象。
袁崇煥蒙冤入獄後,祖大壽擔心受到株連,倉促間毀山海關逃出錦州擁兵自立。這時候,他既沒有頭像滿清,也沒有遵從明清的軍事部署,而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崇禎帝命袁崇煥寫信招撫,祖大壽見信後猶疑中返回關內。不久,祖大壽與清軍遭遇,大淩河一戰,他奮力抵抗,卻因後勤補給不足,彈盡糧絕而無奈投降。祖大壽的失敗是由於東林黨的黨羽曾於汀有意拖延送糧食時間所致,但王上報情況的時候居然以“大壽有意拖延戰機,似意圖降賊”為由,建議朝廷“懲辦祖逆”。
祖大壽聞之情況萬般無奈只好投向皇太極。
皇太極聽聞祖大壽來投,喜不自勝。他罕見的以女真人最高貴禮儀——抱腰禮與祖大壽相見,二人設壇盟誓。
然而祖大壽並非真的要投降滿洲,一個月後,祖大壽以家屬還在在錦州,可趁機返回錦州作為內應幫助皇太極多去錦州為理由,請示返回錦州。
皇太極力排眾議,同意祖大壽回到錦州。
祖大壽返回錦州後,立即組織防禦抗擊清軍,崇禎帝得知訊息,也並沒有降罪反而加封他左都督,並下旨讓祖大壽回京接受封賞。
因為有袁崇煥的前車之鑑,祖大壽對崇禎的態度非常懷疑。他認為朝廷的策略不過是為了先穩住自己,他多次拒絕進京,堅持死守錦州。
祖大壽出爾反爾,使皇太極十分生氣,但他敬重祖大壽,因此三番五次派密使提醒祖大壽不要忘記盟誓,並督促他歸還錦州給滿清政府。
祖大壽置若罔聞,多次迎頭痛擊來犯的清軍。
崇禎十四年,皇太極發動松錦大戰,錦州被圍困,明朝援軍洪承疇此刻投降了清軍,祖大壽孤軍堅守了一年,城中糧食吃光就開始殺馬吃,馬殺光了就開始殺人相食。
一年後,錦州實在支援不下去的情況下,祖大壽提出“保全軍民身家”的條件,再次降清。
皇太極既往不咎,原諒了祖大壽,親自把他扶起來,並封為漢軍正黃旗總兵。
在明末投降變節的將領中,祖大壽是唯一沒有被稱作漢奸的,畢竟,他數次降清都是逼不得已,而且他投降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為了保全百姓和麾下將士的身家性命。
祖大壽其實也並非沒有歷史汙點。他被後人詬病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給外甥吳三桂寫了一封勸降書,不過事實上,即便是沒有這封信,吳三桂那孫子也是肯定要降清的。
-
3 # 苟或
政治需要,祖大壽即使投降一萬次,只要皇太極沒有徹底讓漢人臣服他就一定會一直接受!
1、清初只要是投降滿清的漢人絕大多數都獲得了高官厚祿,祖大壽對於皇太極而言就是拉攏人心的一個好幫手,投降多次還能被給予高官厚祿明擺著是做給人看的
2、祖大壽投降的時候無兵無權,對於皇太極來說留下這個人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只要稍加防備即可。
3、清政府當時在關外根基未穩,想要入關就必須的拉攏漢人,至於祖大壽是個什麼樣的漢人對於皇太極而言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只要能起到籠絡漢人的作用就可以了。(清初的滿人確實很奸詐)
回覆列表
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堪稱往復有忠義;
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真個裡外不是人。
站在現代視角,古代戰將沒有幾人是為使命或信仰而戰,絕大部分都是為了功名與利益。這並無對錯。
1628年(明崇禎元年),祖大壽因守寧遠獲得“寧遠大捷”而升為前鋒總兵官,被派駐守錦州。 祖大壽後來隨袁崇煥入關保衛京師。崇禎由於種種原因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怕受到牽連,毀山海關逃出。崇禎命袁崇煥寫信招撫,祖大壽才返回明朝。
1631年(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祖大壽糧盡援絕,於是詐降,後逃往錦州城對抗清軍。清廷屢次招降不從。
1641年(崇禎十四年)農曆三月開始的松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於是祖大壽率部降清。後隨清軍入關,1656年(順治十三年)病故於北京。
皇太極原話:“自大淩河一別後已過數年。我不畏艱苦而來,就是希望與將軍見上一面。至於將軍是歸降我大清還是仍留在大明,絕不勉強,將軍自己決定去留。上次是我釋放了將軍,如借會見之名誘捕將軍,我還憑什麼取信天下之人呢?這些年將軍雖然屢次率隊與我軍發生衝突,但我知道你是在執行命令,儘自己的職責,我不會放在心上的,請將軍不要懷疑。”
滿族酋長心智和情商遠勝朱由檢,很多用人撫眾策略都來自漢文化史蹟或助手諫議,如何區別對待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各款降臣,自有較為長遠考量與目的。現實主義佔上風時,手段或是細節,就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