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城—布衣

    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爆發“天京事變”。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及部眾萬餘人被誅殺,翼王石達開領兵出走。天京變亂使太平軍元氣大傷,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疑忌異姓諸王,封長兄洪仁發為安王,封次兄洪仁達為福王,共同參與政事,二人能力與威望難以服眾。洪秀全,後又用大肆封王的辦法來分化各王的權利和籠絡眾將。

    洪秀全到底封了多少位王?史學界說法不一。有史料顯示,有名有姓可查的王,有一千多位,總數可能超過三千位。眾王軍令不一、互不統屬,造成了太平天國後期,官制和軍令的混亂。

  • 2 # 歷史遊戲影視評論

    天京變亂

    天京事變一般指本詞條

    天京事變是1856年,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發生的一次公開的分裂。

    但定都天京以後,太平天國主要領導人之間嫌隙日生,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各自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進行爭權奪利的鬥爭。東王楊秀清掌握大部分軍政實權,其驕傲專橫的作風擴大了他和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的矛盾。1856年,八九月間江南大營被打垮之後,楊秀清更逼天王洪秀全到東王府封其萬歲。洪秀全密令韋昌輝和石達開回部對付楊秀清。

    韋昌輝接令後立即率兵迴天京,包圍東王府,誅殺楊秀清及其眷屬,在天京城內製造大屠殺,實行恐怖統治,並殺死楊秀清全家老小,石達開逃往安慶。韋昌輝的屠殺和暴虐統治激起了天京將士的憤怒,石達開也要求洪秀全懲辦韋昌輝,洪秀全遂於11月初處死韋昌輝及其心腹200多人。 11月底,石達開回天京,洪秀全命他掌管政務,但是對其心存疑忌,加封自己兄弟為王,處處牽制石達開。1857年6月石達開率部出走,1863年5月陷入清軍包圍,全部被剿滅。

    天京變亂使太平軍元氣大傷,並喪失了乘勝殲滅敵人的有利時機,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源自百度百科

    天京事變後,天父殺天王,洪秀全為穩定人心大量授封官職,導致管理體制崩潰,為天國崩潰奠定基礎。

  • 3 # 銀刀鐵馬

    太平天國的官制自來就混亂無比,並不是因為“天京事變”,只是因為“天京事變”後洪秀全濫封諸王,顯得更加混亂而已。

    太平天國的政權和禮制是在永安正式確立的。洪秀全一開始分封首義諸人,官號只是軍師和主將,並未封王。按拜上帝教的禮制,天上地下只有天父皇上帝可稱“帝”號,凡間統治者的最高尊號只能加到王,洪秀全也只稱天王而非天帝(稱了就天帝就太牛了)。如若將楊秀清等也封王,則不能凸現洪秀全唯一真“主”的地位,直接構成對洪秀全權威的挑戰。但楊秀清、馮雲山等才華均在洪秀全之上,又不辭辛勞為其打江山,最後連王都混不上一個,實在說不過去。楊、蕭、馮、韋在太平天國政權中握有的權力和享有的威嚴,已不亞於清廷所分封的鐵帽子王,所缺只是一個名分而已,加之楊秀清等人手握重兵,洪秀全不得不重新考慮封王事宜。最後洪秀全決定,寧可冒犯皇上帝,也要“姑從人間歪例”,分封諸王: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諸王的等級,由“千歲”來體現:洪秀全萬歲,楊秀清九千歲,蕭朝貴八千歲,馮雲山七千歲,韋昌輝六千歲,石達開五千歲。

    洪秀全搞的這些其實是相當的鄙陋甚至可笑的,主要原因是讀書少水平差,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當年他沒考中秀才,廣州考官的眼光還是挺準的。

    洪秀全又頒佈《太平禮制》,規定上下尊卑關係,“貴賤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這個舉措遭到從晚清到民國,再到共和國所有歷史學家一致的譏諷。《太平禮制》規定了各級諸王、將領、士兵各自的服飾、稱呼、朝儀上的級別,等級森嚴,瑣碎齷齪。僅舉三例:關於服飾 ,由於洪秀全極“脫俗”的品味,規定“紅黃二色,為天朝貴重之物”,只有官員可“遵官職製造穿著,無官之人,僅準紅色包頭,其汗袍、蚊帳、足裘尤不準用”“以判崇卑”,如有不遵定製,即“斬首不留”。關於儀衛輿馬,規定官員都坐轎,天王轎伕六十四人,東王轎伕四十八人,最下至兩司馬還有轎伕四人。東王儀仗多至千數百人,有開路龍燈等器物。關於稱呼,《太平禮制》規定務種等級的稱呼:“王長女臣下稱呼長天金,第二女臣下稱呼二天金”;“丞相子至軍帥子皆稱公子。但同稱公子亦有些別,如丞相子稱丞公子,檢點子稱檢公子”;“丞相女至軍帥女皆稱玉“,“師帥女至兩司馬女皆稱雪”(具體見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卷三十一)。洪秀全的想象力有限,編造的名目極其可笑,以至於對太平天國起義讚譽有加的羅爾綱先生也罵其瑣碎齷齪。

    天京變亂之後,北王殺東王,天王殺北王,太平天國的信仰徹底破滅。立國根本動搖,人才凋敝,洪秀全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又濫封諸王,自己家的和異姓的加起來有近三千個,太平天國的官制變得更加混亂,加速了其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廣真的不適合種藤本月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