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緣

    基於三國曆史寫的《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一部頂尖的文藝作品,但是,它不是21世紀起點文,不是穿越歷史文,所以註定它的故事脈絡走向需要基於事實,然後再進行相應的技術創作。

    從《三國演義》創作的核心理念而言,華容道事件,是關羽“義”藝術形象在“忠義”矛盾之間的體現,同時也是為了塑造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重要烘托事件,再加上史實是曹操赤壁兵敗沒有身死勢滅,所以關羽放走華容道上的曹操,已然成為必然事件。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關羽沒放走曹操,那麼《三國演義》該怎麼寫下去?唔.......大概,我想羅貫中老先生依然還會進行處理,用其他方式放走曹操。比如關羽在忠義之間難以抉擇,最終選擇活捉了狼狽的曹操,然後押到劉備跟前,諸葛亮對劉備曉以利害,闡述“三分天下”劉備集團想要崛起,就必須讓曹操活著會北方去。大概兩人一合計,會利用一些羈押漏洞,把曹操給放掉,然後,後面的故事依然可以寫的下去,不違背歷史。

    說完《三國演義》,那麼再來說一下“關羽在華容道私縱曹操及軍隊一事”是否符合史實。這一事件並非源自史料。《三國志•關羽傳》對此事隻字未提,而曹操一方的記載,在《山陽公載記》中說:

    “公船艦為備所燒 ,引軍從華容道步歸 ,遇泥濘 ,道不通 ,天又大風 ,悉使羸 兵負草填之 ,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陷泥中 ,死者甚眾。”

    曹操逃命的過程雖然很狼狽,但明顯也沒有人伏擊,所以就完全談不上被人網開一面才能逃生。

    或許有人會質疑,曹魏方的史料肯定偏向曹操,不可能把曹操那麼丟臉的事情記錄下來。但是《三國志》的作者,前蜀臣,降晉之後經歷十年編史的陳壽,沒道理不記載這個事情。

    陳壽在蜀漢擔任過著作郎,就是專門從事編修國史的,他必然是能夠接觸到很多蜀漢方面儲存的資料,關羽私自放走曹操這種事情,堪稱超級話題大事件,不可能沒有任何記錄。陳壽是在歸晉之後才開始撰寫《三國志》的,作為篡魏的晉室,對於曹魏奠基者曹操,顯然如果有這種狼狽的黑材料,應該更加求之不得,也沒有道理會因為當時的政治原因,讓陳壽對這一事件不敢記述。

    所以《三國志》沒有記載這一事件,只能說明這個事情根本不存在。

    同時華容道這個地方,也不可能事先安排伏兵。曹操屯兵烏林,要逃回南郡,華容道是兩者之間直線的中心點。走華容縣是最捷徑的路線,這一片都屬於曹操控制的區域,並且在當時華容縣附近有曹軍的糧草倉庫,是一個重要補給點。

    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是逆水而上,行至赤壁,打的是水仗,兵力都集中在一起,哪裡還可能分兵深入到曹操控制的區域?關二爺再神勇,也不可能悄悄摸摸潛入到華容縣附近,把曹軍消滅,而距離華容縣並不遠的南郡治所江陵(湖北荊州)很近。南郡是當時荊州最重要的地方,曹操屯兵烏林大戰的主要後方,不可能沒有兵力吧。

    華容道這條路,也就是從烏林到華容縣城之間是沒有直路可以走的,所以曹軍潰敗之後只能沿江向西潰逃,進入華容境內後,再向西北浙奔華容縣,而在這一片上有一篇很廣闊的沼澤地帶,到了南宋時期,都是百里荒地,這樣一片泥濘的地區,怎麼伏兵?

    難道關羽是潛伏在沼澤中?周邊都是蘆葦,連條路都沒有,曹老闆軍隊很多人都陷泥中,一邊砍蘆葦,一邊前進,死了很多人,這種狀況怎麼打仗?

    綜上所述,無論是史料分析,還是著手於“華容道”在歷史上的地理條件,關羽都不可能在那裡伏兵,一則劉備根本沒有足夠兵力分兵,二則這條“道”根本不存在,只是一條曹操撤退的路線,連“縣道”都沒有修過。

  • 2 # 胡項城

    如果曹操在華容道未被關羽放走,這個假設成立那樣歷史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景:

    1:首先作為統一北方的曹操,如果被擒拿或宰殺,那樣北方就會再次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人民飽受塗炭之苦,當權者進入混戰以推選出新的北方一把手;

    2:孫吳勢必就曹操被殺之時,而吞併蜀漢,就現在歷史角度來看,三國魏蜀吳,蜀國是國力最差的,如果曹操被殺,那孫吳肯定會這個時機大舉伐蜀,以報荊州之痛,而且也可以擴大孫吳的地盤,以求和北方對抗;

    3:三足鼎立的局面永遠不會形成,也就沒有了所謂的三國時代,曹操一生為稱帝,但是他為魏國的建立打下堅厚的基礎,可以說如果沒有曹操的功勳就不會有魏國的存在,也就不會有三國時代的來臨;

    其實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就是放水,諸葛亮深知關羽義字為先,曹操對關羽又又恩,他還派關羽去守華容道,這不是明擺著放曹操嗎?馬超、張飛隨便哪個去守華容道,不把曹操抓住獻來呀,但是諸葛亮派了曹操就是要均衡魏蜀吳的平衡關係,以免蜀國被滅,相互制約就不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率土之濱和三國志戰略版到底哪個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