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打工一族wjx
-
2 # 上官佳琪
首先我是標準的80後,我個人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那個年代的思想不同。而且現在越來越提倡男女平等。
90後還不結婚並不是很奇怪。很多80後都還沒成家呢,90後不著急。
其次我覺得她應該還沒有遇到她認為的生命中覺得可以託付終生的人。這個對於父母對於他來說都是一件好事。與其草率地結婚,然後婚後再來後悔,不如擦亮眼睛慢慢找。
-
3 # 高考130
有一位高中生的父母都是極普通的勞動者,每月收入不過3000多元,卻供一個兒子從初中到高中都在重點學校接受教育。天資和成績都不錯的兒子卻不怎麼知道理會父母的苦心,經常因為貪玩和個性倔強鬧彆扭,總在關鍵時間惹得父母生氣。父母與孩子說什麼,孩子總是說:“你們不懂”,或“你們也管不了我”。其父母每每說起孩子總是有吐不完的苦水,想管管不住,欲罷卻不能。父母覺得自己為了孩子操碎了心,到頭來落得個裡外不是人,沮喪、失望情緒常繞心中。對此,邊上人也沒有辦法幫上忙。只是說:“你們在孩子成人之前儘自己的責任,還是好好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未來的生活,別指望兒子今後有多孝敬,上了年紀,就自己照顧自己吧。”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認識都不到位。父母替孩子所做的事雖然心甘情願地當作義務,但在似乎沒有回報指望之後,就把這當作父母一種單方面的付出,一場沒有意義的“殉難”。也有新聞報導和文學作品把父母養育子女當作春蠶到死一樣悲切。其實,這種想法會把父母引入誤區,也會給孩子帶來新的傷害與壓力。所幸,這位母親最近告訴我,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上,兒子比往年有進步了。
如今,家長教育子女已經不是“單行道”,而是一個“內迴圈”。要讓子女順利成人,一般的家長如果跟不上時代發展,已不能勝任這一職責。“大河”與“小溪”的關係已經不能完全詮釋兩代人的文化傳承了。父母為了適應子女的成長恰如其分地做出改變,使人格和心靈不斷完善,才能擔負起做父母的角色。家長在對子女教育和自我完善過程中,也會跟著一起走向成熟。不少父母在子女處於青春期以前,尚算得上盡心盡責,漸漸地,從思維和知識上地卻變得落後和遲鈍起來,無法適應子女的成長與改變。實際上,一個成功的子女教育客觀上有助於家長實現自身完善,父母的收穫可能遠遠大於子女。父母進行自我調整,適應子女的變化,就不會與時代脫節,即使孩子沒能達到父母的預期,也不會有巨大的挫敗感,父母把自己擺在成長過程中,對其晚年人生也大有益處。
“幫助他人心靈的成長,也可以滋養我們的心靈。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物件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與成長。很多人無法做到這一點,由此導致身心的痛苦乃至嚴重的疾病。”美國現代心理學者派克的這段話,主要針對的是男女之愛,但把它拿來觀照父母對子女的愛也是十分貼切的。因為,父母對於成長中或者未成年子女,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很難做到尊重其獨立性,這種情形就是父母的一種“自戀”,不能接受子女的想法與情感,無視別人的存在,沒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也不具備替別人著想的能力。
分享幸福和分擔痛苦是一般父母的選擇,但不能變為代替,尤其是父母要把子女當作獨立的個體,有些事你只能忍心讓孩子獨自去面對和接受,比如他或她的失戀。作為運動員的父親,逼著喜歡讀書的兒子走向足球場,作為學者的父親迫使喜歡運動的兒子苦讀書本,沒有文化的父母一心希望孩子靠讀書來改變家庭的命運,看到別人家的狀元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複製,這隻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額外的壓力。有的父母嚴格教育與要求子女,讓子女感覺到的不是真心的愛,而是擔心個人的名譽受到影響,擔心自己的投入得不到回報。父母並非自覺的種種“自戀”或“自私”,會對子女成長產生驚人的破壞力。
當然,我也不贊成父母一味地依順子女。曾與孫雲曉討論過“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師”這個話題,我的觀點就是現在的父母要敢於對孩子說“不”,幾年後,孫雲曉自己也論證了這個觀點。這個觀點也適應於父母與子女。還是引用派克的話,父母對子女,“適當地提出建議,恰當地運用賞罰,適時地提出質疑,果斷地予以拒絕”,這些都必不可少。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就要採取孩子能夠聽懂和接受的語言方式,想讓別人滿足你的要求,你的要求就不要超出對方能夠承受的限度,想讓對方有所進步,你首先要進行自我完善。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就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習俗。也就是到了適婚年齡段的時候,都應該步入婚姻的殿堂。有些人認為可以不結婚,也就沒有婚後的那些繁瑣的雞毛蒜皮之類的事情發生了。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這麼想就意味著,後代的繁衍是一個大問題了。只要是沒有什麼特殊情況的人到了適婚年齡段時,都應該按照法律的規定去結婚生子,這樣也是對社會上人類的繁衍做出貢獻。如果遇到不願意結婚的情況,家人應當引導女兒,對女兒的思想上要做功課,讓女兒走出這種思想壓力,勇敢的面對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