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399766888翔
-
2 # 芊馨麻麻
是孩子的問題,也是家長的問題。
對家長來說,可能沒有在適當的時候採取恰當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他沒有承擔他的行為產生的後果,都是家長在承擔。
放手一次,讓他得到教訓,知道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3 # 大裴看教育
屢次勸孩子,效果不好,家長的原因佔大半。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是教育孩子效果好壞的關鍵。家長是否犯了以下錯誤?
1 不會傾聽,直接勸孩子聽話。
孩子做了錯事,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孩子受到了委屈,孩子和同學產生了矛盾,如果這時家長不聽孩子的解釋,或者強勢地打斷孩子的話,讓孩子一味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那麼孩子的心裡一定會覺得特別委屈。
一次兩次,孩子選擇忍受和聽話,次數多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加重,再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就不能夠讓孩子聽話了。
所以,先聽孩子解釋清楚,再表達自己的觀點也不遲,而且更有效。
2 家長屢次失信,讓教育變成空話。
這種情況的出現,主體是母親的居多。媽媽為了教育孩子,一番說情講理之後,給孩子約法三章,正在氣頭上的媽媽讓孩子嚴格按照執行。
可沒過多久,媽媽把自己的話忘到了腦後,讓自己的話失去了可信度,也就無從談起教育孩子了。當孩子發現媽媽失信的情況後,自己心裡就有了主意:反正媽媽只是嘮叨幾句,結果沒什麼的。一旦孩子有了這個心理,無論勸說多少遍都是無濟於事的。
嚴格履行自己的承諾,讓孩子感受到威嚴,令行禁止,才能讓孩子聽進你的意見和建議。
3 家長溺愛孩子,孩子意識不到問題嚴重性。
家長溺愛孩子,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只是溫柔地加以勸解,只要孩子點頭認錯,父母就以為孩子認識到錯誤不會再犯了,於是立即放鬆了要求。其實,根本就沒有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本質,孩子也就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最後,就成了人見人煩的"熊孩子"。
孩子犯了錯誤,必須讓孩子認清事情的本質,如果每次都是浮於表面,孩子心中就會天不怕地不怕,那麼父母就只能不斷給孩子"擦屁股"。
讓孩子有擔當,才能讓自己的勸說真正起到作用,千萬不要溺愛孩子。
-
4 # 妮兒的老父親
從我的育兒理念來講,答案是否定的,並不是孩子的問題。家長將孩子屢次勸說不聽的問題大多歸結為以下三種情況:
1、孩子自控力差。說當時說了聽,一會又犯。我女兒就出現過這種情況,她看手機的時候總是各種姿勢,我一提醒,就坐好,一會又歪七扭八了。
2、孩子叛逆期。你說的什麼事情他都喜歡對著幹,家長管的嚴了背地裡偷偷幹。我女兒有段時間喜歡在沙發間跳來跳去,管的嚴了,就選我看不到的時候繼續跳來跳去。
3、嬌慣,父母自身嬌慣或者隔輩人嬌慣的結果。有些孩子尤其喜歡在隔輩人面前表現,父母多次勸說,反而更加活躍。
對於孩子屢次勸說不聽的問題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大部分是家長在孩子出現剛開始出現問題的時候沒有及時處理,從而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我女兒喜歡走馬路牙子,最開始出現這種行為的時候,大人們都覺得好玩,也沒有太多的危險性,就沒有制止,結果後來有一段時間怎麼說都不聽,一遇到馬路牙子就上。
我在處理這種問題的時候,一般都是用以下幾個辦法;
1、發現苗頭,及時制止。不要覺得好玩,沒危險等就不處理。
2、歷史遺留問題,耐心解決,發現好的轉變,及時固化正確行為,可參照《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3、參與孩子的問題,家長可以適當犯一些孩子經常出現且他們比較反感的錯誤,然後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規勸解決。也可以把規勸孩子的過程轉變為親子游戲過程,在實踐中講道理,這樣效果更好。
4、與隔輩人確立界限。哪些事情隔輩人可以參與,寵愛。哪些事情必須有父母出面解決,不能任由隔輩人嬌慣。
總之,孩子問題的出現不是一時半會的事,解決起來也不是一朝一夕,並不是說一個問題,家長勸說了好幾次就能解決,而是一個問題要用幾周、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去解決。
回覆列表
屢次勸孩子,可總是不聽話?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我也想說,屢教不改的孩子,還是家法不夠嚴格,在他三至八歲左右,把他的個性要調好,小錯讓他犯點,警告下次不能再犯,如果再犯,我可有徵罰的,你必須說到做到,觀察孩子有進步的地方,你要給他狀勵,大人說話一定算數,辦不到的事,千萬別承諾,有時孩子也像個小大人,你就得聽聽他的意見,他說的不對地方,你別急著批評他,等他說完了,你再提見議,該玩的時候,讓他玩,要有時間控制,該看書做作業的時候,必須得聽你的,要以引導的方式讓他聽話,有的孩子不認錯,你得誘導他認錯,批評孩子,不要和吵架一樣說他,你得拿主人的威嚴說教,讓他服你,信你,教育專家說:教書、育人,都是有藝術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