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見聞事實錄
-
2 # 搞笑他她它
喜歡文學的人,情商高,能夠輕易發現細節的美妙,同時因為感情太細膩了,容易受到傷害.我認為不是所有讀書的人都多愁傷感,詩人有李白豪放不羈,有杜甫憂國憂民,不要輕易給自己下結論,要告訴自己,你有多麼的Sunny.其次,文武兼顧,多踢踢球,多跟大家在一起,你就是最快樂的.讀書是好的,林徽因那個年代青年人,思想自由,一堆青年才俊常常聚在“太太公寓”討論文學、哲學、藝術……是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太複雜了,本應該有的東西沒有了,所以,讀書是對的,望堅持。
-
3 # 愛的精靈110
文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我們不能單純地認為發表了幾篇作品就認為其是作家或藝術家。真正的藝術應該是現實生活的概括和提煉,藝術源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優秀的文學作品的魅力是持久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所塑造的優秀藝術形象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引導讀者向美的東西看齊。至於女性的多愁善感一方面是由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徵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社會的某些現實因素決定的。女性在藝術上的發展尤其比男性付出的更多一些,再說藝術本來就是對生活深刻體驗的結果,並非單純地無病呻吟。總的來說,女性細膩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對於文學的創作是很有幫助的.
-
4 # 夢北遊
喜歡文學的才女大多數並不是多愁善感,而是情感比較豐富,比較細膩。並且受當時環境影響,表現出一些悽婉的東西,留下這種印象而已。
女人的情感本就比男人更細膩一些,而古時的才女受傳統文化和生活圈子的影響,更擅長表現這種細膩的情感。古代的女子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講究相夫教子,於閨中接觸文學,難有交際,即便是清明開放的年代,也不能如男子般廣交賓朋,出將入相,自然作品就受侷限。
話又說回來,如果一個才女寫的是如李太白般豪邁不羈的詩詞,也很難被當時的主流文化所接受和認可,不被認可的東西是不會傳世的。
被現代人認可的古代才女諸如李清照、蔡文姬、上官婉兒等,皆是遭遇變故,身如浮萍之人,自然表現的更多的就是憂愁與苦悶,若是身在盛世,能不能出名且不論,自然就不會寫出如此多的悽婉哀怨的作品。
圖為李清照
還有才女如班昭,身為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生活穩定,學習廣博,自然也就不會寫出那等多愁善感的作品,而是續寫《漢書》,作《女誡》等作品。誰能說她多愁善感?
圖為班昭
所以,我能感覺古代才女多愁善感,實在是因為古代社會環境與身世遭遇導致的,若是生為男兒身,未必不能如李太白般灑脫不羈。
-
5 # 蔡菜的小屋
多愁善感嗎?不一定。喜歡文學就多愁善感,那是看喜歡什麼文學了。
悲傷看多了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多了,就悲傷了,文學總是敘述了悲傷的故事,快樂的人是不會一個人看小夜曲的。所以,悲傷的人是他們本身就有悲傷的回憶,是她們生活中無法忘記的傷痕,不是喜歡文學悲傷,是因為悲傷了才喜歡文學。
不一定喜歡文學的女生都悲傷,如果沒有悲傷的人生,那悲傷的故事又怎樣對她們產生代入感呢?
但是,才女僅僅是喜歡文學而已,專業的小說作者是沒有機會悲傷的,現在文學都市場化了,如果只投入去悲傷對創作是一種擱淺。我們有過悲傷的事情,當我們創作時,悲傷會成為我們故事的養分,卻不是我們現在的生活。
所以,悲傷是人生的一部分,誰的人生還沒有過悲傷呢?
但是,那些悲傷都會成為過去,我們都會迎來想要的生活。
最後,祝所有朋友都開心!
-
6 # 西冷
生活中的我很大意,經常丟三落四的,但情感卻太敏感細膩。只要別人的一個眼神,或心裡細微的表現,都逃不脫我敏感的心靈。現實中,雖然曾經坎坷,如今過得也不錯,可我經常不覺的悲從中來……
比如:看見消防車鳴笛,我會為消防戰士哭
唱鄧麗君的歌,就會為鄧麗君哭;嘆她風華絕代,卻找不到人間真愛!
唱楊鈺瑩的歌,我會為楊鈺瑩哭;儘管她至善至美,還不是被世俗汙衊,孤獨一身。
我哭大喬小喬,也哭美齡,慶齡。我哭千古美人,也哭現代美人。
我為孤獨無助的老人哭,也為世事無常哭。這人間,有太多的苦,太多的悲,唯有一哭,解千愁。
回覆列表
多愁善感之人,在觀察世界中,慣用感覺來觸發心靈對事物的感悟,感悟又影響了心緒。變換成多思、多慮、多慨嘆。
由於,文學是情感的結晶,又是情感的出處。
這樣,不管男人或是女人,惹上了文學,情感較常人更豐富些。
在說,特別是女人,自身有著細膩的感情世界,對事物的看法又是透過情感去理解。就有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多愁善感。
較男人而言,沒有機會象男人一樣,可以用其他方式解決憂愁。
因此,在文學上,算是有地方可以盡情在渲洩了。所以,喜愛文學的才女大都多愁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