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中樂
-
2 # 林慶逢358
論理嗎,應先從王羲之的行書學起,王羲之是新草的創立者,且王羲之千年來的盛譽不是空泛,特別是在唐一代得到的稱美,是在見證王大量的墨跡中認可的,故王羲之之新草為天下第一無疑。但是,時至今曰,也包括昨天,王羲之所有的墨跡,已經灰飛煙滅,今人見到的全是經無數次翻刻的拓本,就算拓本能形似,其神韻卻早已魂歸地府或飄蕩於九天雲外,沒了神韻的書法,只是一個軀殼(字)。那麼不如直接從趙孟頫的行書學起,趙書堅守王書的結體,只是略為端正,少了些風流氣息,這也不是錯,且趙書功力半點不遜王氏,其行書信札,王氏也得對趙說些謙虛的客氣話。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氣息的趙書,當是今人學習行書的首選。
-
3 # 詩夜城主
書法中的“篆、隸、行、草、楷”五體,時至今日,也只有行書、楷書、草書最受書法愛好者們的歡迎了,究竟為何?因為行書、草書、楷書最易體現書法藝術的風格,相對來說;那麼學行書,先學趙孟頫的好?還是先學王羲之的好呢?首先要承認一點,趙孟頫也是和王羲之一樣“篆、隸、行、草、楷”五體皆善,
毋庸置疑,學行書,當然是先學習王羲之的作品,而且首選《蘭亭序》,為什麼一定要先學王羲之的行書,而不是先學趙孟頫的行書呢?其實道理很簡單,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自古以來學習書法都是取法乎上,從最好的、最規範、最經典的學起,趙孟頫的行書雖然也深得《蘭亭序》的精髓,但和王羲之比起來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既然有更好的作品,為什麼不先學習呢?對吧,如果你說學楷書,是先學習趙孟頫,還是先學習“二田”,那肯定是要先學習趙孟頫的楷書,對吧,況且“二田”和趙孟頫無法相提並論,我們言歸正傳,繼續說先學王羲之《蘭亭序》的原因,因為《蘭亭序》眾美皆具,
一件書法作品所具備的美越豐富,學習起來就越有趣味,不會枯燥疲倦,之所以王羲之的《蘭亭序》可以被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那是因為《蘭亭序》具有“中和之美、自然之美、變化之美、剛柔之美”,就以“變化之美”來說吧,全篇21個“之”字,8個“一”字,都是不同的筆法、筆勢、筆意,皆能隨勢而變,
為什麼王羲之的《蘭亭序》那麼神奇美妙呢?這說來就話長了,只能簡單的說,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智慧與熱情的時代,也是最有藝術精神的時代,又由於王羲之自身的書法天賦,所以成就了王羲之“書聖”的美譽,“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中國書法歷史上的巔峰之作品,如此曠世傑作,豈有不先學習的道理呢?對吧。
-
4 # 曼殊書院
當然是先學王羲之,趙孟頫是王羲之的簡化版。趙孟頫苦練聖教序很多年才形成自己的風格。你可以先從聖教序入手。當然瞭如果你並不想在書法上有很高的成就只是自己寫著玩玩的話可以直接學趙孟頫,趙孟頫比較簡單沒那麼多花裡胡俏的東西。。
-
5 # 千年蘭亭
有人說,趙孟頫是“簡化版的王羲之”,此話不無道理;有人說,趙孟頫是“書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人”,此論也得到公認。
大約從我們識字始,就常聽家長、老師說,學習要先易後難,這是數千年來人們在社群實踐中得出的經驗之談。
學習書法是同樣的道理。學習歐楷,我們不主張一上手就是《九成宮》,而應從其他歐楷經典入手,比如《化度寺碑》;學習顏楷,我們也不主張一上手就是《勤禮碑》,而應從其早期經典入手,比如《多寶塔碑》。
同樣道理,學習二王行書,我們不主張一上手就是二王法帖,而應從趙孟頫入手,打好基礎後,再上溯二王。原因有二:
一、二王是行書的主流書體,王羲之更是尊為書聖,其書法是一個系統的體系,初學者不經過必要的行書知識儲備,是無法理解二王體系的。
而趙孟頫則將二王行書進行了簡化,這有點類似於學習古人,我們最好從翻譯後的白話文入手一樣,學習起來相對容易。
二、趙孟頫流傳下來大量的書法墨跡,而二王流傳下來的多是刻帖,已無法看出其筆觸變化。
書法的學習中,有一句話:學習筆法看墨跡,學習結體看碑版(刻帖可視為碑版的一種)。
初學者要學習筆法,非從墨跡入手不可,從這一點看,趙孟頫留下的大量書作,正好為我們提供了這一便利。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們雖主張從趙孟頫入手,但並不主張在趙字上花太多精力,而是對趙字有所瞭解後,應儘快上溯二王,這才符合“循序漸進,取法乎上”的學書原則。
回覆列表
都可以。趙體筆法取自二王,將二王溫潤寬博這一路繼承下來並極致化。自唐以後,多數書家去二王的書札尺牘等書法作品中找筆法,而行成自己的風格。趙體也是文人體一脈極富書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