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庭有大槐樹
-
2 # 商文君
哪個學說利於皇帝統治,皇帝就喜歡哪個學說。秦始皇認為法家思想更利於他統治,就相應得打壓儒家。同理西漢儒學改造後更適合大一統,漢武帝就喜歡儒家。
當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結果秦國成為戰國最強大的國家。商鞅是法家代表人物,他最喜歡的書就是《法經》,因此他推崇以法治國,這與儒家思想是嚴重衝突的。我們常說法家儒家互為表裡,就是這個原因。
後來歷代秦王一直以法家思想作為主流思想,儒家自然倍受打擊。到了秦始皇,他為了加強統治,採取愚民政策。除了秦法不讓百姓讀別的書,後來更是焚書坑儒。這一切都是為他進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服務的。
以下再補充幾點:
在西漢建舊前一段時間,劉邦很厭惡儒生,連,也們頭戴儒冠、身穿儒服也恨。曾經有儒牛戴著儒冠去見他,劉邦將其冠一把抓下,往裡而撒了一泡睬。他輕蔑儒生,動輒破口大罵,斥之為“腐儒”“豎儒”。那麼劉邦討厭儒生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影響。秦始皇焚書坑儒,嚴禁私學,崇尚法術,使儒生和儒家!學說的地位一落幹丈。劉邦早年對秦始皇是特別崇拜的,曾經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此矣”①的強烈感嘆!在這種情形下,劉邦受秦始皇的影問很火,亦很討厭儒生。
二、文化水平低,有自卑心理。劉邦出身低微,小時候沒有讀遼糾’麼書。《漢書·高帝紀》日:“初,高祖不修文學。”這裡, “文學”並不等於“儒學”,應該指文化水平。劉邦身為亭長,文化水平不高,難於處理政務,應對公文。“不修文學”足他的缺陷,故為此而心存自卑。
奧地利著名心理分析!掌家阿德勒說:“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會使他採l馭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自。緊張狀態。”②劉邦所採取的“行動”就是想方設法去凌辱那些滿睨經綸、學富五車的儒生,這也就是阿德勒所說的“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⑧三、性格與儒生不合。大家覺得呢?
-
3 # 月下讀書
儒家學說是一直在改變的,秦始皇結束戰國時代,在那個時候儒家的思想還是仁禮,一心希望恢復禮治,可是國家剛剛經過禮樂崩塌,事實證明禮制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了。
秦穆公任用法家思想,使得秦國空前強大,秦始皇繼續延續法家思想統治國家就很好理解了,做為皇帝肯定更加希望自己更加強大,所以繼續法家思想自然而然。
至於劉邦,本身統治就繼承著秦的制度,還夾雜著分封制度,祖龍始皇帝和劉邦都可以說是封建制度的先行者,在摸著石頭過河,具體該怎麼做其實心裡也沒什麼譜,劉邦只是改變了秦朝一些不好的制度,並沒有在國家制度上做出什麼革新。
直到董仲舒出現,儒家思想才有了發展,一個天人感應,可以說直接戳中帝王的心坎,直接把帝王神聖化了,這個思想雖然很媚上,但是也提現了儒家相容幷包的路子,什麼好,我拿過來改改就是自己的思想了。
所以,皇帝選擇那種思想形態最根本的還是那種思想對自己的統治最有利。
-
4 # 大道至簡小宇宙
儒家思想適合太平盛世。在那個戰火紛爭,凡有血性必有爭心的時代。誰能誰可以靜的下心來,修生養性?顯然是不能的。秦始皇要統一,就要用鐵腕政策。秦孝公時期法家的商鞅變法讓秦國短短20年就由弱轉強。對於後世的秦始皇影響是蠻大的。
-
5 # 華語歷史
秦始皇由於焚書坑儒事件,被冠以討厭儒家。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喜歡到處巡視自己的疆土,每天還勤於政務。秦始皇這個工作狂對現狀不滿意,開始追求長生不老。既然皇帝有這個愛好,肯定會有人來拍馬屁投其喜好。有一個名叫徐福的人從秦始皇哪裡領取了一萬斤黃金,帶著一批人去尋找所謂的登仙之法。結果徐福帶著黃金消失了。秦始皇不死心,又來了一個騙子,又是一頓忽悠,秦始皇上當了。東窗事發,這個騙子對秦始皇一頓痛罵。卷著錢跑了。秦始皇被欺騙後,心裡有苦說不出。於是下令排查類似徐福這樣的騙子。於是就有了焚書坑儒事件。據部分史學家分析,秦始皇並沒有討厭儒家,而是為了避免江湖術士都來欺騙皇帝。
劉邦出身不好,崇尚能打仗的人,劉邦覺得儒家學者都是沒有智慧,總是把仁義禮智通道德掛在嘴邊。為什麼劉邦和秦始皇有著類似之處,原來劉邦一直把秦始皇當做偶像。雖然劉邦不喜歡儒家學者,但是劉邦的成就卻離不開儒家的幫助。
綜上所以,秦始皇和劉邦討厭儒家。並不是完全否定儒家,而是可能對儒家的某些東西不認同。
回覆列表
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國家逐步強大,最終滅掉六國。商鞅的改革是法家思想在秦國的成功實踐,歷史傳統以及對外戰爭的需要使得秦始皇重視法家,不喜歡儒家。
劉邦沒讀過什麼書,對文人也沒有什麼好感。打天下需要武將,多年的戰爭生涯使他對儒家沒什麼好感。儒家在打仗中發揮也不了太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