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尾讀正史
-
2 # 愛三國的軟小妹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是有的。為什麼呢?雖然說劉備禮賢下士,恭恭敬敬的去請諸葛亮出山,“如魚得水”,但是,劉備的警惕心是很高的,除了跟他那倆結拜兄弟關羽張飛很信任外,對其他人都是防有戒心的。無論是諸葛亮還是法正,龐統。不難理解吧?雖說辛辛苦苦的幫你打拼,哪代皇帝都害怕朝政被奪走。
其實白帝城託孤,劉備更好的來說是試探諸葛亮,試探他的態度,誠心。
-
3 # 福樂緣475
我覺得劉備有殺諸葛亮之心,好在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稍有不慎,就是殺身之禍!
帝王之心,難測啊!
俗語講,伴君如伴虎!
-
4 # 大智慧英語迦南地
答案是不會
劉備雖然不是戰略家,但是他傳承了他老祖宗劉邦的帝王之術:如果當時蜀漢是三家中實力最大的,必殺諸葛亮;如果是實力第二,則不會託孤;現在是最弱的,就必託孤。託孤就不會殺孔明的。
-
5 # 文史長廊
三國演義中,劉備傾全國之力舉兵伐吳,結果兵敗於猇亭夷陵之地,後直奔白帝城,劉備知自己生命垂危,便星夜召開丞相諸葛亮、尚書李嚴聽受遺命。以至後來出現白帝城託孤的情節。白帝城託孤是劉備與諸葛亮兩個人之間的故事。劉備先是對諸葛亮表達了懊悔,悔恨當初不該意氣用事、貿然出兵,後將太子劉禪交給諸葛亮教誨,最後又推心置腹說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不可輔則自為成都之主。這段話意思是劉備要將大位讓給諸葛亮,但是有疑問的是劉備是否真心把皇位讓給諸葛亮,一方面說是暗藏玄機,這有可能是種試探――看諸葛亮有沒有謀反之心,另一方面,這確實是劉備的肺腑之言,諸葛亮統政比較適合蜀國的長久發展。其實看這件事情的本質,這其實是驗證劉備對於親情和興復漢室的大業那個更重要。
到底有沒有殺諸葛亮之心,我覺得沒有,下面讓我來說道說道。首先來說,劉備一直堅持興復漢室的理念,這種理念讓劉備敢於冒險,敢於每天過著顛沛流離、提心吊膽的生活,所以說興復漢室夢印在了劉備心裡。在趙雲捨身救小阿斗那一段中,劉備見趙雲身負重傷,而阿斗還正在睡覺,接過就將阿斗扔在了地上,還說出了寧舍孺子不捨大將的話。在劉備的發展史上雖陷入與孫尚香的愛河之中,也為兄弟情誼貿然伐吳,但是興復漢室一直在劉備的腦子裡,不曾忘記。所以比起親情和一些外在因素,劉備能夠做到為大業而捨棄一切,而諸葛亮就代表劉備的大業夢,所以不會有殺諸葛亮之心。古常有言: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將讓賢的話說出來,也定能做到。在劉備的人生生涯中,劉備疏於教導劉禪,這直接導致了劉禪不願學習習字、習武打仗,劉備知道這一點,所以在與諸葛亮的交談中,直接道出了劉禪的懦弱,不足以成大事。在與魏、吳較量中,劉禪不行,但諸葛亮可以力挽狂瀾。在接下來的長途中諸葛亮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劉備不會殺掉諸葛亮,反而珍惜他、守住這顆“定海神針”。更深處講劉備猜想諸葛亮不會接受讓賢。為什麼這麼說那?劉備與諸葛亮相處了16年,早就相互瞭解彼此,他知道若諸葛亮有不臣之心,昔時完全有能力廢掉他自立為王,但他沒那麼做,足以顯現諸葛亮是忠心耿耿的一位輔臣。劉備這樣退位讓賢,是前所未有的,也更加讓諸葛亮感動,從而更盡心盡力輔佐阿斗。三國故事,有因有果,令人回味。
-
6 # 興海亭
劉備沒有別的本事,識人和用人是三國君王中的佼佼者。從諸葛亮出山到諸葛亮死而後已,都在劉備控制之中。當他需要諸葛亮參與的時候,給諸葛亮指揮排程生殺的大權,當他覺得不用諸葛亮的時候,就不帶諸葛亮玩,諸葛亮一句話也不敢說。這麼好的部下,為什麼要殺了他呢?
回覆列表
答案是沒有。
後人用陰謀論來猜測劉備託孤,主要也是受《三國演義》的改編影響,要知道《三國演義》中對劉備的託孤之語是做了改動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裡記載劉備原話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但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這句話被做了修改,改成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三國志》中的“君可自取”被羅貫中改為了“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意思一下子就改變了。
“君可自取”四個字可以有很多的解讀,第一是自立為主,第二是廢長立幼,第三還有自行決定去留的意思。我們難以清晰的知道劉備心中所想,但看劉備一生對待臣子的態度,絕對是稱得上“仁主”的。
而羅貫中的改動,則讓劉備的意思一下子明確起來,就是讓諸葛亮或者興漢,或者代漢自立。要知道劉備一生都在為興復漢室而奮鬥,讓諸葛亮代漢自立是萬萬不可能的,而羅貫中偏偏讓劉備說出了這句話,也因此給劉備貼上了“虛偽”的標籤。
劉備死時,更是給劉禪留下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的遺言,足以看出劉備的為人和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