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生聊歷史

    公元前204年,劉邦為了進一步擊垮項羽在國內的割據勢力,讓韓信帶領漢軍三萬與趙軍二十萬在井陘口一帶交戰,背水一戰成語也是出自此處,這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此戰中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

    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對趙國發起進攻,趙軍主帥陳餘率領大軍於井陘口防守。井陘口有一條長几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當時趙軍先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有很大的優勢和主動權。

    陳餘手下的李左車頗有謀略,提議暫避韓信鋒芒,切斷補給,而陳餘本人和韓信周旋,不出10天,便可以消滅漢軍!陳餘卻不認同這個作戰方案,認為韓信兵少且乏,應當主動出擊。韓信知道陳餘的想法後很是高興,正和心意。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他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裡的地方紮下營寨。到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由兩千名騎兵手持漢旗由偏僻小路迂迴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潛伏下來,斷敵後路。又派出到一萬人到綿蔓水東岸背靠河水佈列陣勢,以迷惑對方。

    天亮韓信帶領漢軍進攻趙軍,與趙軍廝殺在一起,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陳餘乘勝追擊!這時埋伏的兩千輕騎突然出動,對空虛無備的趙軍老巢殺了個措手不及,一時間紅旗林立,好不威風!先前追擊韓信的趙軍,驚恐大亂,四處逃散,被韓信全殲,大獲全勝!

    韓信能用最少得兵給對方造成最大的傷害,打仗不拘泥傳統形式,總是能打破規,自己制定規則。

  • 2 # 流浪的歷史

    井陘之戰算得上是韓信的一場成名之戰,以三萬老弱殘兵大破趙國二十萬大軍,韓信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那麼,他究竟是憑著什麼樣的智慧完成這樣一場實力懸殊的大對決,並在最後取得完全的勝利呢?我認為以下幾點原因是韓信可以取得勝利的關鍵!

    轉進攻為防守

    韓信是奉了劉邦的命令去滅掉齊國,也就是說韓信是進攻方,而趙國是防守方,要知道防守是遠要比進攻簡單的,而韓信的精銳部隊全部被劉邦給抽走了,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殘和新兵蛋子,要以這樣的三萬人去擊敗趙國嚴陣以待的二十萬人,簡直太難了。但是軍事天才韓信成功的做到了將雙方的位置進行對調,他將軍隊帶到河邊排練圓形陣法,第二天讓大部隊在河邊列好陣,他帶領一部分軍隊去進攻趙國,沒打一會兒,韓信就命令部隊開始有序撤退,趙國看見韓信開始逃了,非常高興,就一路追了上來。

    趙國的大軍傾巢而出,韓信就帶著他的部隊一直跑到了河邊,整個部隊快速的變換為圓形陣,要知道圓形陣是最擅長防守的陣法。這個時候,韓信就將自己的角色完全轉變為了防守方,而趙國的二十萬大軍則開始對韓信的部隊進行猛攻,雙方角色就成功互換了,防守可比進攻要輕鬆。

    正奇結合

    韓信用兵將正和奇都給用上了,“正”指的就是韓信的三萬人在河邊與趙國的二十萬大軍正面作戰,這是完完全全的硬仗,而“奇”則是韓信的一個後招,也正是這一招徹底摧毀了趙國將士的心理防線,從而讓韓信取得了勝利。當時趙國猛攻了韓信一天,也沒有能夠把這三萬人給打敗,趙國就決定先撤退。但是韓信早早的派了兩千騎兵,每一個人拿一把漢軍紅旗,在趙國傾巢而出之後,這兩千人就把趙國營地的旗幟全部給拔了,插上了漢軍的紅旗。

    趙國計程車兵往回一撤,跟著就傻眼了,好傢伙,兩千面漢軍的紅旗整整齊齊的插在趙國的營地上,趙國計程車兵就以為後路被韓信抄了,大本營已經被漢軍佔據了,他們就倉皇逃竄,趙國的大將不停的殺逃兵,但還是沒辦法阻擋軍隊的潰散。

    有一句話叫做兵敗如山倒,趙國就屬於這種情況,大量計程車兵心裡防線已經崩潰,任趙國大將如何聲嘶力竭的叫喊也沒有用,二十萬大軍變成了二十萬散兵,韓信的三萬人就開始來回衝殺,趙王被俘,大將陳餘被殺,趙國完敗!

    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韓信是把他的三萬人背水列陣,這是兵家大忌,這意味著他們根本沒有退路,趙國的二十萬大軍可以從容的圍剿他們。所以當趙國的大將看到韓信背水列陣的時候非常高興,還以為韓信是個不懂兵法的傢伙。

    但韓信的軍隊有些不同,他的精英都被劉邦抽走了,剩下的要麼是老弱要麼是新兵,也就是說韓信相當於帶了三萬沒有經過軍事訓練的老百姓去對戰趙國二十萬大軍。如果將這些人放在有後路的地方,那不用想了,一打仗這些人肯定全部逃了,兵敗如山倒的就是韓信了。

    只有讓這些人沒有退路,他們才會為了自己的生存殊死搏鬥,才能夠堅持到韓信的“奇招”發揮作用。也正是由於韓信這樣的佈署,才使得這三萬老弱發揮出了他們最大的戰鬥力,這也是韓信靈活運用兵法的體現,說明了韓信不是一個拘泥於書本紙上談兵的空談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盆應該放在哪裡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