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679820879769
-
2 # 使用者3416890448769
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鏡子叫平面鏡。平面鏡能改變光的傳播路線,但不能改變光束性質,即如射光分別是平行光束、會聚光束、發散光束等時,反射後仍分別是平行光束、會聚光束、發散光束。物體在平面鏡裡成的是虛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沒有實際光線透過像點,因此稱作虛像);像距與物距大小相等,它們的連線跟鏡面垂直,它們到鏡面的距離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眼睛之所以能看見周圍的各種物體,一是必須有光,二是眼球內可以成像的構造。當我們睜開眼睛,從周圍物體發射或反射而來的光,穿過瞳孔和晶狀體,聚集在眼睛後面的視網膜上,形成這些物體的影象。連線視網膜的視神經立即把這些資訊傳送到大腦,所以我們就能看到這些物體。
人以左右眼看同樣的物件,兩眼所見角度不同,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
如果總是近距離看書寫字,牽引晶狀體的肌肉總是處於緊張狀態,時間長了,肌肉就會疲勞,失去調節能力。再看遠處物體時,肌肉不能放鬆,晶狀體的彎曲程度不能改變,透過晶狀體形成的影象不能落在視網膜上,我們看到的景物會模糊,就成為近視了。
在較暗的光線下,瞳孔會變大,是讓更多的光線進入眼中,而在明亮有光線下,瞳孔變得很小,是為了防止過多的光線射入眼中損壞視網膜。
結構....
角膜和晶狀體(相當於一個凸透鏡),瞳孔,視網膜(有感光細胞)
成像...
縮小、倒立、實像
調節作用...
像距不變,當物距減小(或增大)時,增大(或減小)晶狀體的曲率以減小(或增大)焦距,使物體在視網膜上成清晰的像
就人眼而言,光線入射至視網膜之前,必須先經過鞏膜、角膜(折射率1.367)、水樣液(折射率與水相近)、虹膜、晶狀體和玻璃體(折射率1.336)等介質。從幾何光學的角度而言,人眼是一個複雜的多介面共軸光學系統,光線在各個介面上都發生了折射與反射,因此對眼睛的精確計算是比較困難的,實際計算中常採用簡化眼模型進行近似處理。
回覆列表
鏡子的成象原理是反射。
光行進到兩種媒質的分介面時,有一部分返回原媒質的現象。如果入射點處分介面的不平整程度比波長小得多,就可看作平滑分介面。光在平滑分介面上的反射為鏡反射,或稱單向反射。否則,為漫反射。如果既有鏡反射,又有漫反射,則稱為混合反射。漫反射時各不同方向的光的亮度如果都相同,則稱為均勻漫反射。同一次反射過程中,有些波長的光反射得多些,則稱為選擇反射。
人的眼睛成象原理
人眼的結構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是實像。根據經驗規律,視網膜上的物像似乎應該是倒立的。可是我們平常看見的任何物體正立的。這個與“經驗規律”發生衝突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到大腦皮層的調整作用以及生活經驗的影響。
當物體與凸透鏡的距離大於透鏡的焦距時,物體成倒立的像,當物體從較遠處向透鏡靠近時,像逐漸變大,像到透鏡的距離也逐漸變小;當物體與透鏡的距離小於焦距時,物體成放大的像,這個像不是實際折射光線的會聚點,而是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虛像。可與平面鏡所成的虛像對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1)凸透鏡成實像需要滿足的一個條件是(u>f) 。
(2)共軛成像指的是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可以互換,兩種情況下分別成放大、縮小的倒立實像
4.透過凸透鏡看二倍焦距之外的鐘表,秒針的像仍然是順時針方向轉動,因為此時成倒立的實像,倒著看仍是正常的方向,所以仍然是順時針方向轉動。
視網膜成像與凸透鏡成像相似。
晶狀體就相當於一個可變焦距的凸透鏡 ,視網膜相當於可以接像的光屏。
視覺成像是物體的反射光透過晶狀體折射成像於視網膜上。再由視覺神經感知傳給大腦!這樣人就看到了物體。對於正常人的眼睛,當物體遠離眼睛時,晶狀體變薄,當物體靠近眼睛時,晶狀體變厚。
而近視眼是由於人的晶狀體腫大,對光折射能力強,只能看的清近物。
遠視眼是由於人的晶狀體邊薄,對光折射能力弱,只能看的清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