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不懂哥的哀愁
-
2 # 歷史的小辮子
柳條邊又稱“邊牆”、“柳邊”、“條子邊”等。是指滿清王朝在17世紀後半期,於東北地區興建的堤防壕溝,其實也就是在封禁地區修浚邊壕,沿壕種植柳樹,故而得名。我們知道清政府的統治者是來自關外的遊牧民族,他們將遼河流域以及吉林省的部分地區視為其“龍興之地”,所以為防止破壞而極盡保護之能事。其主要意圖還在於保護那裡的自然風貌和滿族人的生活方式,以維護本民族之利益。當然作為一個因歷史機遇而奪取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政權來講,他們還是有一些不自信,故而必須要保護關外的土地,以備“不時之需”。同時,松花江、烏蘇里江和黑龍江流域盛產人參、皮毛、珍珠、鹿茸等特產品,這些東西是皇室和八旗貴族重要的財富來源,不許人自由採挖和獵取,所以也要加以保護。
柳條邊的修建分為前後兩期。第一期叫“老邊”, 始建於清太宗皇太極崇德三年(1638年),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築成。範圍從威遠堡(今遼寧省開原市)為中心點,南至遼寧鳳城,西南到長城的山海關,長達1950公里。第二期稱“新邊”,自清康熙九年(1670年)由寧古塔將軍開始主持修築,自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成。從威遠堡往東北走向,一直展築到松花江邊的吉林市,全長690公里。柳條邊設有邊門,老邊有16座,新邊4座。各門設立哨卡,派兵駐守。
但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時,由於天災的影響,關內有大量的流離失所的百姓無處安居,清政府則允許流民在東北柳條邊一帶定居生活。但後來清政府又覺得大量的人口的湧入威脅了他們的“龍興之地”,於是又重申禁令。
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後,內憂外患日益嚴重,清政府不得不對東北開禁,大批山東、河北等地的貧苦百姓透過陸路和海路闖關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壯闊的移民潮,柳條邊也完全廢棄了,大多變為耕地。新邊經歷300多年的風雨侵蝕,雖然早已不見了當年風貌,但一些地方的遺蹟還清晰可辨。
-
3 # 喜歡歷史的搬磚工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清朝柳條邊的建設,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漢人進入東北,維護滿足所謂的“龍興之地”而建設的。
柳條邊簡介什麼是柳條邊呢?其實關於清朝,我自己也是瞭解的比較少,不過通過了解,我知道了柳條邊其實也就是一堵牆,就和如今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邊境牆一樣的功能,防止人員的進入,看來美華人還是在用華人不用的東西啊,其主要結構就是用土堆成寬高各3尺的土堆,然後每隔5尺插上3根柳條,各根柳條間再用繩子連線橫條柳枝。柳條邊還有新舊之分,早期的又叫做盛京邊牆,建於遼河流域,南起鳳凰城西南,北至開元附近的威遠堡,再折而轉向西南,然後與山海關長城相接,總長度到達1950餘華里,開始於順治初年,然後在順治18年完成。而吉林地區則修建的稍晚,也稱為新邊,從威遠堡向東北方向修到發特哈。之後再康熙年見又有所擴建。在柳條邊上修有關卡,出入均需要有證明,否則就要以私入禁地論罪。
柳條邊的發展及影響柳條邊在清朝早期,也正是如其所修建的功能一樣,保護了滿足皇室的“龍興之地”,獨佔了東北的經濟利益,限制了各族人民的往來。並且在乾隆年間,也一再嚴禁了柳條邊界的實用性,但是這樣的封禁政策本生也就是一種失敗的,在民間肯定還是有很多偷越的,官員褻職腐敗,乾隆八年九年,由於天津河北地區遭受了嚴重旱災,因此也就不得不大量災民湧去關東,為了保證京城安全,也只得默許。到了後來,由於大量漢人湧入關東,柳條邊也由於年久失修,所以就開始形同虛設,道光20年以後,東北放墾馳禁,柳條邊也就完全廢弛了。
我們總的評價柳條邊,柳條邊的修建其實就是名族融合的一種倒退,試想以下,東北屬於中國的,但是同樣是華人的漢人,卻不能隨意出入自己國家,而東北地區自戰國時期就已經是中華的版圖,而後來由於金朝屠殺以及強行遷出,使得原有幾百萬漢人的東北最後寥寥無幾,由於這一地區人口極少,也使得俄羅斯輕而易舉的就100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土地。柳條邊的建設就好比清朝政府的閉關鎖國一樣的思維,導致中華名族發展程序變緩,沒有名族的融合交流,所以很快就比其他國家落後,所以導致了恥辱的中國近代史。
回覆列表
柳條邊是指17世紀,清政府在遼河河域和吉林的部分地區陸續修建的用於限制邊內,邊外人員自由出入的建築,由於該建築主要是有柳條圍成所以叫柳條邊。柳條邊由邊牆,邊門,邊臺,封堆,水口五部分組成。柳條邊設定的目的1、保護“龍興之地”,保護龍脈2、保護國語騎射的風俗,防止滿人漢化3、保護滿族人的利益4、東北地區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尤其盛產人參、鹿茸、珍珠等稀有物品。清政府透過修建柳邊條來限制關內和關外的人民隨意挖掘和盜取珍貴的物產,從而達到壟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