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曾經這樣評論“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一、 劉邦眼中的“第一傑”非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張良莫屬。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張良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
由於張良的晚年活動鮮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而張良死後究竟葬於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謎。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湖南張家界的青巖山。當地山水奇麗、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風景區,因張良隱居於此,故而得名“張家界”。
二、接下來,在說說韓信,“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絕對是一員了不起的戰將。
但是死的有幾多憋屈窩囊。漢十年(前197年),陳豨果然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有人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何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劉邦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呂后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劉邦說:“那人是齊國的說客。”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劉邦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蒯通回答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
由此可見,說韓信謀反一案存在很多疑點。
至此,我們看到“漢初三傑”中張良急流勇退、隱居山林了,韓信被砍頭了。只有蕭何一人依舊留在朝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直至終老,所以說蕭何是最大的受益者。當然,這樣說不太準確,楚漢時期,最大的受益者當屬劉邦。
三、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蕭何的世界。
蕭何助劉邦奪得天下,早期追隨劉邦的蕭何就不予餘力的支援和擁護劉邦,楚漢戰爭期間,劉項在滎陽一線相持二十八個月。這段時間,劉邦將整個關中都交給蕭何管理(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這一舉措賦予蕭何極大的權力,當然,蕭何也幹得極有成效。
漢朝建立後劉邦把蕭何推舉到丞相的職位,也可以說明蕭何在劉邦心中的地位。
制定漢律,蕭何原是沛縣"主吏掾",熟悉秦帝國的法令制度。劉邦入關後曾頒佈過法令:"約法三章",廢除了無理的秦朝苛法,而維持社會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這都是在蕭何的意見下進行的,而後來根據秦律又制定了漢律,從出土"睡虎地秦簡"中可以清晰地瞭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於漢法之中。
劉邦率大軍入秦都咸陽,諸將皆忙於分取府庫珍寶《楚漢爭雄》蕭何財物,他獨取秦國文獻、檔案、律令、圖籍藏之。漢以此而得知天下各地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這對建立西漢王朝有決定性作用。他為丞相,留守關中。轉送糧草,軍需無乏,建國以功第一。
漢五年(公元前202)封為酇候。他極注重圖書事業的建設,漢初,他主持建造有"石渠閣"、"麒麟閣"、"天祿閣"三閣於未央宮內,"石渠閣"以儲入關所得秦朝書籍以及入咸陽以後所得的圖籍、檔案;"麒麟閣"貯存賢臣畫象等典籍;"天祿閣"專藏各地所獻秘本珍本和處賢才碩學之士。此三處為漢代官府主要藏書樓,由此奠定了漢代國家藏書的基礎。
此外,“成也蕭何敗蕭何”“自汙名節”等典故千古流傳,發人深省。
“漢初三傑”的故事非常值得今天的管理者們細心品讀,觀古知今,接通中華傳統文化大智慧,做一個卓越的管理者。
劉邦曾經這樣評論“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群臣說服。(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一、 劉邦眼中的“第一傑”非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張良莫屬。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張良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
由於張良的晚年活動鮮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而張良死後究竟葬於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謎。有人認為,張良墓地在今湖南張家界的青巖山。當地山水奇麗、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風景區,因張良隱居於此,故而得名“張家界”。
二、接下來,在說說韓信,“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絕對是一員了不起的戰將。
但是死的有幾多憋屈窩囊。漢十年(前197年),陳豨果然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有人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何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劉邦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呂后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劉邦說:“那人是齊國的說客。”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劉邦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蒯通回答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
由此可見,說韓信謀反一案存在很多疑點。
至此,我們看到“漢初三傑”中張良急流勇退、隱居山林了,韓信被砍頭了。只有蕭何一人依舊留在朝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直至終老,所以說蕭何是最大的受益者。當然,這樣說不太準確,楚漢時期,最大的受益者當屬劉邦。
三、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蕭何的世界。
蕭何助劉邦奪得天下,早期追隨劉邦的蕭何就不予餘力的支援和擁護劉邦,楚漢戰爭期間,劉項在滎陽一線相持二十八個月。這段時間,劉邦將整個關中都交給蕭何管理(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這一舉措賦予蕭何極大的權力,當然,蕭何也幹得極有成效。
漢朝建立後劉邦把蕭何推舉到丞相的職位,也可以說明蕭何在劉邦心中的地位。
制定漢律,蕭何原是沛縣"主吏掾",熟悉秦帝國的法令制度。劉邦入關後曾頒佈過法令:"約法三章",廢除了無理的秦朝苛法,而維持社會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這都是在蕭何的意見下進行的,而後來根據秦律又制定了漢律,從出土"睡虎地秦簡"中可以清晰地瞭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於漢法之中。
劉邦率大軍入秦都咸陽,諸將皆忙於分取府庫珍寶《楚漢爭雄》蕭何財物,他獨取秦國文獻、檔案、律令、圖籍藏之。漢以此而得知天下各地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這對建立西漢王朝有決定性作用。他為丞相,留守關中。轉送糧草,軍需無乏,建國以功第一。
漢五年(公元前202)封為酇候。他極注重圖書事業的建設,漢初,他主持建造有"石渠閣"、"麒麟閣"、"天祿閣"三閣於未央宮內,"石渠閣"以儲入關所得秦朝書籍以及入咸陽以後所得的圖籍、檔案;"麒麟閣"貯存賢臣畫象等典籍;"天祿閣"專藏各地所獻秘本珍本和處賢才碩學之士。此三處為漢代官府主要藏書樓,由此奠定了漢代國家藏書的基礎。
此外,“成也蕭何敗蕭何”“自汙名節”等典故千古流傳,發人深省。
“漢初三傑”的故事非常值得今天的管理者們細心品讀,觀古知今,接通中華傳統文化大智慧,做一個卓越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