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不少人都把七夕當作情人節,這一方面是因為商家受利益驅動所採取地低俗的商業炒作,另一方面也與有人不清楚這一傳統的節日的歷史有關。其實,七夕是女孩子的盛大節日,而並非男人和女人都要參與的情人節。雖然與“三八婦女節”有些類似,但是“三八婦女節”是所有女人的節日,而七夕只是女孩子,也就是未婚青年的節日。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廣大的漢族人民便迎來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這一天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毋庸置疑,七夕節其實只是女人的節日。 七夕最早的時候叫做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著名詩人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李商隱也說:“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對於七夕,《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代女子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追根溯源,七夕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即便是夜晚看牽牛織女星,也是女孩子的專利。在晴空萬里的七夕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於是,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多情的女孩子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這首《秋夕》詩無疑是七夕夜晚女孩子們觀看牽牛織女星的生動寫照。 至於長期流傳於民間的三首《乞巧歌》,無疑也是女孩子七夕乞巧的歷史佐證:其一,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孃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其二,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其三,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而唐代著名詩人羅隱的一首《七夕》,更是把一個未婚女子亟盼婚姻佳期情感描繪得淋漓盡致,令天下女子感同身受一斑:“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由此可見,七夕從古至今其實就是女孩子的盛大節日,並非是什麼情人節。但是,近幾年來,七夕,也就是傳說中的牛郎織女銀河相會的日子,卻似乎被打造成為了“中國情人節”,街頭巷尾到處可見商家為七夕節打理的濃厚氣氛,七夕情人禮物、七夕情人晚餐、七夕相親會、七夕相親遊„„這種低俗的商業炒作不僅侮辱了七夕這個女孩子獨享的浪漫節日,同時也褻瀆了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
如今有不少人都把七夕當作情人節,這一方面是因為商家受利益驅動所採取地低俗的商業炒作,另一方面也與有人不清楚這一傳統的節日的歷史有關。其實,七夕是女孩子的盛大節日,而並非男人和女人都要參與的情人節。雖然與“三八婦女節”有些類似,但是“三八婦女節”是所有女人的節日,而七夕只是女孩子,也就是未婚青年的節日。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廣大的漢族人民便迎來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這一天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毋庸置疑,七夕節其實只是女人的節日。 七夕最早的時候叫做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著名詩人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李商隱也說:“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對於七夕,《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代女子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追根溯源,七夕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即便是夜晚看牽牛織女星,也是女孩子的專利。在晴空萬里的七夕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於是,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多情的女孩子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這首《秋夕》詩無疑是七夕夜晚女孩子們觀看牽牛織女星的生動寫照。 至於長期流傳於民間的三首《乞巧歌》,無疑也是女孩子七夕乞巧的歷史佐證:其一,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孃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其二,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其三,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像花,又像菜,看誰心靈手兒快,而唐代著名詩人羅隱的一首《七夕》,更是把一個未婚女子亟盼婚姻佳期情感描繪得淋漓盡致,令天下女子感同身受一斑:“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由此可見,七夕從古至今其實就是女孩子的盛大節日,並非是什麼情人節。但是,近幾年來,七夕,也就是傳說中的牛郎織女銀河相會的日子,卻似乎被打造成為了“中國情人節”,街頭巷尾到處可見商家為七夕節打理的濃厚氣氛,七夕情人禮物、七夕情人晚餐、七夕相親會、七夕相親遊„„這種低俗的商業炒作不僅侮辱了七夕這個女孩子獨享的浪漫節日,同時也褻瀆了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