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陳聊書法
-
2 # 狂喜淡墨a
愛好者自學,楷書欣賞:
這幅作品雖然沒有蓋上印章,從筆法及章法佈局都是不失創作成功之作。
用筆熟練,有合度性,看得出在自己的臨摹帖後的一幅出帖創制。既有自己的筆力功夫,又有中規的書墨法度。筆意少許孟頫結體一二,其餘是自己的成熟筆意,規整而又活潑,彰顯了形象與生動。筆畫乾淨利落,灑脫俊麗。
從而感知書者的用筆還是在趙體的書墨中玩味,達及妍美的狀貌,追求楷書的鋒杪平正不失X-Trail,婉轉不失剛勁。
風格屬於溫潤典雅,追求孟頫筆墨鐵畫銀鉤的字型特徵。當然離著子昂書體的高度還有很大的距離。但是能夠離開古人帖,而自己創作意氣筆墨,性情是自己的,筆法也已經屬於自己擁有,達及出帖的過程,對於一個愛好者,自學而感知古人字型的技法,即學到位,實為不易。
因水平有別,我的見解有淺,同學習共交流,以鼓舞為重。還是希冀大家評賞。
-
3 # binge80
說來很巧,我剛剛從九成宮出來,今天第一天練膽巴。
看了你的字,問題很多,首先筆劃十分不到位,而且結構也不是很好。看得出你很用心,但是筆力不足,看上去有點軟綿綿的,橫平豎直沒做好。
我建議先從基本筆劃練起,趙孟頫的字對筆劃要求沒有歐楷那麼嚴謹,這個應該不難,其次結構問題很大,很多表現的不到位。趙孟頫的字正確的來說屬於行楷,正楷中都帶有一定的連筆。既然你已經練了柳楷,那麼你的筆劃從柳的學好點,柳楷比趙楷嚴謹的多了。第一天臨膽巴碑,多有不足,見笑。
-
4 # 如石書藝
從這位書友的習作可知,自學書法完全可以。而且,自學得法,還有好處,沒有因方法不當而帶來的習氣。
學書法的方法,真不復雜,不是高不可攀的科學技術,也不同與繪畫、攝影,需要反覆思考和調整。她遵從書寫法則,一次成形。 筆法也不奧妙,古人說,用筆千古不易。只因每人對筆法的理解不同,眾說紛紜。如果自己缺少判斷,就容易誤解,以致繞彎路。
字的結體,以數千年不變的方塊字為母本,早已形成了約定俗成的書寫規則。今人求變心切,試與古人比高低,又想與別人不同,於是,挖空心思想創新。其實,古人早就告訴我們,結體因時相傳,不必過於費心思。每個人寫的字,自然有差別,何必苦苦強求有別,多此一舉。
回到這位書友的習作,作者說臨過柳公權和趙孟頫的楷書。有些“趙體”痕跡,幾乎沒有柳體特徵,但通篇氣息不僵,筆法、結體都比較穩。畢竟學書時間短,臨帖不夠深入,筆法生硬、不夠熟練,結體缺少變化等問題,尚需時日加以練習克服。
一、保持自有定力,堅持自己的學書方法。 時下教書法的人很多,而且各人觀點不同,教學影片隨處可見,書法理論頭頭是道。難免產生迷茫,務必保持清醒地認識,不輕信他言。
二、學一帖或兩帖皆可。柳公權與趙孟頫的楷書風格迥異,“柳體”強筋骨,體勢險峻,結體嚴謹;“趙體”筆法沉著而流暢,結體有動勢,外妍美內古雅。前者難學精,後者易學俗。根據你的筆性,完全可以兩帖同時臨習,可以起到互補作用。
三、邊臨邊創相結合。一般而言,書法的創作以臨帖為基礎,熟練掌握臨帖精神,再進行創作。但也並非絕對,因人而異,有創作感覺,都可以試手,發現問題,再透過臨帖解決也是一種方法。
四、加強讀帖領悟。有人說,現在書法之所以沒有大師,是因為缺乏對書法的思考。不思考,光知道臨帖、勤奮,是會迷茫的。這話,聽上去就不對,但也給我們學書者以啟發,有時候,停下筆,領悟臨帖精要,比埋頭臨帖更重要。比如點畫的筆畫細節,需要仔細觀察;結體的相同點或和不同之處,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五、提高審美能力。繪畫講究色彩搭配的對立統一,即使水墨畫,也要透過枯溼濃淡的處理,豐富畫面,體現墨韻神采。書法之美,盡在點畫線條組成的字形,並由此而形成的章法佈局。如此抽象的書法藝術,有著傳統的審美標準。同樣一個“之”字,為什麼在蘭亭序裡每個“之”的寫法都不一樣,但都不失美感,就是因為不做作,自然天成之美。為什麼王羲之的“書”字和顏真卿“書”字風格迥異,是因為各人理解和天賦有別。書法的魅力就在於此,既有法也有情,可謂道法自然。
以上個人觀點,皆是心底話,務求不枉費讀者用心,希望對書法愛好者有幫助。
回覆列表
臨帖這個事,要不不臨,要臨從行書開始。
楷書單靠臨帖達到形似很費勁,關鍵是方法似乎也不太對頭。建議還是從筆畫、偏旁和結體逐步進行,等到寫出規範的楷書之後再臨古帖,體會個中味道。
楷書一筆一畫臨寫無法形成結構認知,一脫開字帖就完全變味,倒不如行書帖容易上手。楷書學習為著對筆畫和結體找規範和規律,臨帖不是好辦法,不如拆開耒分部學習。
個人愚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