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石蘊

    在東晉史上,除了祖逖桓溫以及劉裕,還有庾亮,褚裒以及殷浩,也進行過北伐。但祖逖桓溫劉裕最有名也最具戰果

    祖逖失敗,有三個原因。第一,東晉新立,國無餘財富,沒有能力給於祖將軍太多支援;第二,祖逖出身世家大族,雖有大義,但北伐聚兵壓榨保壁大帥,又沒給於他們相應地位,內部不穩;以上兩點都沒什麼大問題,祖將軍能力強悍加之大義在手,都可以解決。但還有第三點,東晉朝堂怕尾大不掉,派無北伐之心的江南戴淵壓制祖逖,大義難行,矛盾頻發,最終導致祖逖鬱鬱而終,留中流擊楫遺恨

    庾亮褚裒,一個是339年北伐,一個是349年北伐。兩人失敗原因一樣,內部權鬥,有令不行兵糧不足,而作為北伐物件,後趙則統一勢大,兵精糧足。此時北伐,時機不對

    至於殷浩,350年掛帥北伐,時機是對的,那時北地冉閔起兵,後趙大亂。可崔浩想著的是收服羌氐鮮卑,賜予諸族正統地位,聯合胡族各部圍殺漢家冉魏,這是北伐還是資敵呢!!!他的失敗,純粹眾望所歸!白痴一個

    桓溫,是大才,世家大族出身,代表門閥利益。354年、356年及369年,三次北伐。354以及356年趁著政治對手崔浩失敗,整合朝政,挾破成漢之勢,毅然北伐,取得大功果。這兩次,時機都為北地大亂,其實都能北伐成功。失敗原因有兩:其一,桓溫代表門閥勢力,但門閥意志各有所屬,勢力牽扯,不想桓氏一家獨大,以致令行不便,軍事上後勤難以保障;其二,桓溫軍事能力有所欠缺,易受他人影響,通俗的說,耳根子軟,殺伐不果斷,讓氐鮮卑形成氣候,最終無奈退軍。至於第三次369年北伐,桓溫已壓制不了朝堂反對聲音,而北伐物件,鮮卑還好,但氐族苻堅是發展多年的統一體,兩相結合,失敗是必然,神州陸沉也無奈

    最後的劉裕,是大才,平民出身,藉助東晉內部平叛,先依附世家大族,後收服寒門子弟,形成自己勢力,在亂軍之中崛起,為兩晉時寒門代表。他的興盛,也算是歷史車輪推動,寒門子弟必將站上前臺。依託廣大寒門力量,壓制封建門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北伐取得大功勳。但當時封建門閥仍佔主流,劉裕繼承人不行,無法引領寒門繼續前行。北伐失敗,只能說劉裕死的突然

    祖逖桓溫劉裕,對朝堂掌控能力一個比一個強,功勳也一個比一個大

    千多年之後,有一名人對以上作過精闢總結:自己猜唄……

  • 2 # 歷史的拐點

    東晉時期,其實進行過多次的北伐。但是這三個人的北伐行動最出名,是因為他們三人的北伐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最終三者都沒有成功這裡面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容我一一道來。

    祖逖北伐時,東晉立朝不久。再加上大量北人南渡。與當地的南方士族之間矛盾重重。內部不穩所以對於祖逖的支援不夠。再加上當時控制北方後趙石家,無論是從奴隸到皇帝的石勒還是殘暴不仁的石虎都無法否定後趙的強大。這既是軍事實力的強大也是對北方各個民族的威服。所以祖逖雖在前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是應對後趙的反撲卻顯的非常無力。再加上祖逖一心北伐建立不世之功業,結果鬱結於心失敗後很快就去世了,喪失了報仇雪恨的機會。

    桓溫北伐其實機會更好。當是時,後趙因為冉閔的崛起而分裂。當時的前燕與冉魏交收取得上峰。氐人符氏退入關中,可惜立足未穩。桓溫便藉著這個機會一路攻到了關中。可惜,桓溫個人私心太重。當時的桓溫佔據荊州幾乎與東晉朝堂呈現分庭抗禮的態勢。北伐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提升個人威望。所以進入關中後,其刷聲望的目的已經達到。如果還要繼續行動,則一方面需要面對少數民族強大的騎兵部隊。再加上當時的前燕強盛崛起,很可能渡河南下。這樣處於關中的桓溫很可能成為甕中之鱉。而當時的桓溫一心想接受司馬氏的禪讓,不願意自己手中的軍力遭受太多的損失。這樣畏首畏尾怎麼可能獲取成功。

    劉裕其實進行過兩次北伐。一次消滅南燕政權。一次攻入關中克復兩京消滅後秦。這兩次行動都是趁上了前秦滅亡後北方政權混亂的東風。可惜當時的劉裕也不能免俗,北伐的目的不是克復天下而是為了刷聲望為下一步取晉而代之打下基礎。當時東晉內部矛盾極大,三吳地區常有叛亂髮生。而這裡恰恰是劉裕手中的核心區域。再加上朝中對於劉裕的做法不認同的人還有很多。就連他最倚重的心腹劉穆之都出現了不穩,逼的他必須回鎮京師。再加上當時正在崛起的北魏也讓劉裕見識到了其的強大。劉裕為了順利攻入關中與北魏在黃河北岸進行過試探性的交手。雖然北魏被劉裕的卻月陣擊退。但是劉裕心裡清楚。對於缺少騎兵的東晉軍隊,在皆為平原的中原地區是無法戰勝北魏的。還不如見好就收,既可保持威名,又可威懾北魏。所以劉裕的戰鬥才到了長安便停止了。

    我們可以看到,英雄人物的選擇常常是考慮了多方面因素的抉擇。但是不可否認他們的私心也常常左右他們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三個詹姆斯加兩個字母哥,是不是無敵,包括打歷屆的全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