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抗疫勝利到來準備入市
-
2 # 依然在努力的人
腐敗的清朝,洋務運動在地方大員和洋人買辦等等侵吞下最後都變成個人或者利益集團的私有財產,最終的損失是由清政府承擔.
-
3 # 老陳閒畫
洋務運動的沒落從根本上看是甲午戰爭的結果。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等洋務派堅持“中體西用”,認為透過“以夷制夷”的手段也可以使清國變得強大。但甲午戰爭的失敗徹底打碎了洋務派的理想,變法成為唯一出路。洋務運動中雖然也有製造局,一些船舶、槍械也能製造,但管理者為官吏,投入、生產、銷售皆沒有市場屬性,國有資產的流失自然非常嚴重。
-
4 # 牧雲tt之城
晚清的“洋務運動”是被晚清稱作中興明臣的曾國藩,左宗堂,李鴻章等為首的官僚,在認識到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的差距後,認識到必須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強國的國家戰略,所謂"師西以夷強以制夷"策略。先後以引進人才,派潛留學生,引進裝置,用西方的管理裝置在中國建廠等多重方式,以達到改變和發展中國的目的。以軍事和製造工業為主要方向,向國外訂購了一批鐵甲軍艦,組建了以“定遠”"鎮遠"“致遠”“揚威”等七威八遠為主題的北洋艦隊,和“”江南製造總局”等一批機械製造工廠,經過十多年的積累,初見規模。也培養了一批的有用人才,但是由落後的管理方法和狹隘的經營思想,加之官僚爭權奪利,以及經營者的急功近利,沒有持續的投資,加之官僚貪腐嚴重使有限的資金不能合理有效的利用
-
5 # 同成觀史
說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比較,能說的更清晰些。
大清國和日本國犯同樣一個病:閉門謝客,唯我獨尊。但列強的船堅利炮來了,大清和日本的毛病就得改一改啦!
中日心不甘情、情不願地推開各自的那扇破門,看到了列強的鐵路、紡織、電報、議會……
這下明白了,列強不遠萬里的來到東方咋咋呼呼,人家是有硬貨的。
兩國都有有識之士,那就學唄!於是,大清國有了洋務運動,日本有了明治維新。
數年之後的1871年,日本新任駐華公使森有理拜會李鴻章,雙方的一次談話,顯示了雙方學習的態度。
李鴻章批評:日本學習歐洲的制度,不是遭人唾棄、羞恥之事嗎?
李鴻章又說:中國不會如此,只是在武器、鐵道、電信等機械方面吸收西洋的東西,這是那些國家的優秀之處。
30歲的森有理反駁了54歲的李鴻章,這裡不贅述,反正李鴻章很生氣,說了句“豈有此理”。
又過了十幾年,在日本人眼裡,大清國的洋務運動,遠遠趕不上明治維新的效果。
攤開賬本看一看:硬體的東西,大清有的日本也都有。但日本更自豪的是,軟體的東西大清卻沒有:
推行免費義務教育,提高華人素質;推行社會生活歐洲化,培養愛國情懷;推行君主立憲制度,強化國家觀念……
日本人認為自己學到了列強的精華,自己就是列強,大清只是學了皮毛。
覺得自己翅膀硬實了的日本,就開始找毛病。
為了北韓究竟是誰的藩屬國問題,甲午戰爭就開打了。搞了多年洋務運動的李鴻章,還是有點覺悟的,知道凶多吉少,堅決反戰。
但朝廷上的權貴不覺悟,看看大清帳本:GDP是你三倍;陸軍數量比你多,武器裝備比你好;海軍也不弱於你,而且炮臺堅固可以助力海軍……
小日本兒遠道而來,何足懼哉
但是戰事一起,立刻呈現一邊倒:大清海戰連連失利,陸戰連連失利。
看看日本國內:民眾捐錢捐物支援前線,送子送郎參軍報國,發行國債籌措戰爭資金,真是舉國上下團結一心,慷慨報國。
再看看大清國內:權貴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大清的百姓不急啊!日軍打你大清國,關我百姓什麼事兒?
於是你看到這樣一幅畫面:
日軍在遼東半島、膠東半島登陸,貼出了招募告示,立刻吸引了大清國的壯兒郎,或孤身前往,或牽驢帶馬,前來為日軍服務,他們扛彈推炮,運送作戰物資,報酬當然是有啦!以至於想為日軍服務的人太多,日本人還要挑挑揀揀。
甲午戰爭不敗都不行,大清國只得割地賠款。
赴日談判期間,李鴻章對談判對手說了句肺腑之言:感謝貴國,使我大清國覺醒。
此刻,大清不得不承認,西方文明引導了日本文明的崛起。從此,日本就屹立於地球的東方。
洋務運動的大廈就此破敗不堪……
至於說大清國國有資產流失,太正常不過。你看,洋務實業通通由權貴、買辦、地方大員"壟斷"操作,不狠摟你銀子,那才奇怪呢。
"壟斷"是什麼?現在的華人最懂了,壟斷和腐敗是孿生兄弟嗎?
回覆列表
洋務運動是封建專制統治階級皇權和漢臣利益集團主觀上變換花樣竊取國民財富而搞的一套與外國資本結合的貪腐運動,少數人參與並壟斷洋務資源,皇親國戚和經辦大臣都發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