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01228897075
-
2 # 阿侃仔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當你做出選擇要幫助他人的時候,又何必在乎別人是否心存感激之情呢。
不求回報的幫助才是無私偉大的,發自心底的付出也是不需要別人予以感激和回報的。就像這太陽,它每天東昇西落,為世間萬物給予溫暖光亮,它何嘗要求萬物回報什麼。
我們雖然沒有太陽那樣無私,但卻也可以為自己身邊的人帶來光亮。
“給永遠比拿愉快”,一味的索取與衡量是沒有意義的,那隻會徒增煩惱。
不求回報為他人付出的人是幸福的,因為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了自身的價值與意義並收穫到了快樂。
-
3 # 全職媽媽說
如果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想到要別人的感激那註定只有失望。
其實想要感激的心情不見得是一種交換的心理,更多的時候是為了滿足我們幫人後得到一種榮譽的認可,想要對方認可自己,是個不錯的人,這種心理的人佔多數。以前沒有接觸心理學,覺得自己還蠻正義的,幫了你,就應該感激,沒錯呀。接觸心理學以後,開始探索自己的心理,才懂得這種潛意識裡面的一種心理!
還有一點顛覆我的觀念,就是我們通常說施比受有福,這話也沒錯吧。但是心理老師告訴我們說,受比施偉大。最開始我挺難接受這個觀念,後來慢慢了解,觀察,的確是這樣。我身邊就有一個人,從不接受我的任何東西和幫助,我也挺不舒服的。後來我才慢慢理解,受比施偉大這個概念是啥意思。透過我身邊的這個親人,我感覺到,有時候我們接受別人的人情與幫助,也是一種滿足別人心願的心理。
所以現在練就了我一個心態,幫了就忘了,人家給我,我覺得有需要就受了。無功是不受祿的,無需要也直接說明原因拒絕!心裡就沒有任何負擔了
-
4 # 欒合權
這就是人性,幫他。他自己就以為理所應當的 不幫就埋怨別人,這就是現實的社會狀況,好比是,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
-
5 # 紅花584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從性善學說的角度來看人性,大多數人是心存善良,願意幫助別人的。很多人得到了別人的幫助,也會心存感恩之心的。不過生活中確實有一部分人,他們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卻不知感恩,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認為得到別人的幫助,卻不知感恩。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種情況,是在被幫助者的觀念裡,他認為你幫助他是應該的。例如,在公交車上,有的人給老人讓座,那些懂得感恩的老人會說謝謝你年輕人。而有的老人,你給他讓了座,他卻認為是應該的。他連一句客氣的“謝謝”,都不願意說,就是因為他認為這是你們年輕人應該做的事情。有的老人甚至在沒有人給他讓座位的時候還會要求年輕人給他讓位,如果年輕人不讓,還可能會發生衝突。
第二種情況,可能是被幫助的人會錯了意。例如,某個人出於善良之意,幫助了另外一個人。可是被幫助的人卻會錯了意,他會以為那個幫助他的人是喜歡自己,是向自己示好。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產生的不會是感激之情,而可能會是曖昧之情,更進一步的還可能對那個幫助他的同事想入非非,主動的接近或者是有意的挑逗。這種情況,一般是出在男女熟人之間。所以幫助人一定要看清物件,看場合,否則,不但得不到對方的感激,還可能給自己惹麻煩上身。
第三種情況,你出於善意幫助了別人,可能因為方式不對等等,反而會引起被幫助的人的誤會,內心的反感,甚至是記恨。例如,在《延禧攻略》這部電視劇裡就有這樣的劇情:富察皇后心地善良,當她得知嫻妃的弟弟有難,嫻妃急需一筆錢幫助弟弟看病而又求告無門萬般為難的時候,富察皇后想幫助她,卻又怕擔一個結黨營私的罪名,沒有直接把錢送給賢妃而是用一種獎勵的方式把錢獎給了閒妃。由於富察皇后一開始是命人去監獄給嫻妃弟弟治病,後來又怕遭人口舌,又改變了主意叫回了太醫,於是找個藉口說嫻妃品行端正,為人和善,勤勉節儉,值得獎勵,把一盤黃金獎給了嫻妃,目的是想讓嫻妃拿這筆錢給她弟弟治病。可是這筆錢來得遲了點,等嫻妃拿到這筆錢,她的弟弟已病死。嫻妃不僅不感激富察皇后,而且內心十分的憤恨,她認為富察皇后是偽善,不是真心的想要幫助她,所以後來富察皇后的第二個兒子永琮之死雖說是純貴妃害死的,但是沒有嫻妃不著痕跡的挑撥富察皇后的命運可能不會那麼悲慘。
第四種情況,被幫助的人也感受到幫助者的善意,他們內心也十分感激,但是由於他不善言辭,只是銘記於心,在合適的時機謀求回報,卻不願意當面說出他的感激之情罷了。
當然,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最高的境界就應該是奉獻,不求回報,自無煩惱。還有一句話“授人玫瑰,手留餘香”,不求回報的幫助別人,幫助人之後,心情快樂,用快樂的心情去做事,福報自來。願每一位助人者幸福安康,願每一位受助者懂得常懷感恩之心!
回覆列表
仰俯無愧與天地!褒貶無愧與良心!人生自有公道在!多施慈善之事!不求別人感恩!不懷欺人之心!心胸坦蕩!浩氣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