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敬413

    (1)這兩種僅僅只是名稱上顯得對立罷了。現在網際網路流行文化的更新迭代速度和網路速度一起變得越來越快。從前,啤酒和枸杞,還有深夜貼面膜的“朋克養生”,我們發現年輕一代的生活態度是“小而真實”。如今,一股“喪文化”的潮流席捲而過。這種“喪文化”以語言和表達包裝為載體,以“頹廢”、“鹹魚”、“癱瘓”為主要內容。由此可見,青年人在網路傳播中的主要思想似乎充滿了“負能量”的圖考。巧合的是,這所佛教學校被《咬文嚼字》月刊評為熱門詞彙。這種“佛系”與宗教沒有實際聯絡,但帶有一種無慾無慾的態度。“你看著辦吧”,“什麼都好”是佛教制度的體現。

    (2)這個“喪文化”和“佛系”的青年群體,似乎已經成為魯迅先生所寫的“自我毀滅的遺棄者”,這與他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但事實是什麼?許多網友在調查中表示,他們是網際網路上最快樂的“哀悼”,事實上,生活比任何人都更艱難,他們嘴上喊著懶惰,比任何人都更勤奮。據調查,超過一半的年輕網民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學校、家庭、工作、婚姻…在各種壓力下,生活中沒有說話的地方。我們只能找到另一種方式來釋放網際網路上的壓力,然後繼續與“正能量”鬥爭。

    (3)這種積極的生活方式似乎與騰訊的“燃”和“暖”不謀而合。無論在網際網路上多麼頹廢,都必須展現出積極進取的一面。它充滿希望,不斷奮鬥,不斷前進,成為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青年”。專家研究表明,網際網路上流行的“喪”實際上是一種“小確幸”的表達。只有當生活“暖”起來,這個過程又充實又美好時,我們才有機會在網際網路上把這些微小的缺陷變成喪,正是透過直視生活,我們才有機會發現幸福中的缺點。“喪”實際上是另一種“暖”。區別在於,對於新興文化而言,“佛系”反映了當代青年對物質慾望和自我的思考。“佛系”不是一個懶散地坐著,整天吃喝玩樂的和尚,而是一個在西方經歷過九九八十一次困難的唐僧。“喪”與“佛系”的本質更為關注自身的地位,反映了中國整個社會發展向個人發展的現實。關於“喪”和“暖”的觀點是對的也是錯的。他們是我們生活中的態度,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應該被網路上的損失和燒灼所洗腦,從而導致我們自己的損失。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別忘了在網上喪一喪可以,在生活中可要燃一燃。

  • 2 # 老太陽慢讀

    個人認為“暖文化”是“喪文化”的娃,親生的。

    先說說什麼是“喪文化”。

    度娘說:“指一些9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意識,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

    這形容就是喪屍嘛。但是,我在生活中看到的90後年輕人,可不是這樣。

    他們“葛優躺”、“佛系”,看上去特別不提氣。一個個看著都不是想把日子過好的樣子,沒有期待,沒有嚮往。安於幾點一線,連旅遊都懶得出去。

    但這都是表面現象,九零後一代生活、學習工作的壓力特別大。有句話說:“八零後想要錢、零零後想要愛情,九零後什麼都想要。”他們其實比誰都想要把生活過好。

    雖然幾乎每個人都會出現“喪”的情緒,但只有很少人沉浸其中走不出來。

    他們其實比八零後更上進,他們先認清現實,然後接受現實:生活就是這麼喪啊。然後安慰自己,整裝出發。

    然後一碗一碗毒雞湯就熬出來了:

    “所謂的女漢子,只不過是因為長得醜而已,但凡有些爺們氣質的漂亮姑娘,都被稱為女王大人。”

    “你只需看著別人精彩,老天對你另有安排。”

    “你以為有了錢就會像你想象中那樣快樂嗎?不,你錯了。有錢人的快樂,你根本想象不到。”

    這些話看久了、聽久了,是不是覺得特別沒激情?就像認命了?積極不起來了?最開始我也這麼認為,並很受影響。以至於我上司都說我被90後帶壞了。

    這些毒雞湯,就是“暖文化”,你仔細咂咂嘴,很有味道:

    “所謂的女漢子,只不過是因為長得醜而已,但凡有些爺們氣質的漂亮姑娘,都被稱為女王大人。”

    所以?不管女漢子還是女王大人,都很爺們,都直率、坦誠,都招人喜歡。

    “你只需看著別人精彩,老天對你另有安排。”

    所以?老天對誰的安排更好?走著瞧,拭目以待。

    “你以為有了錢就會像你想象中那樣快樂嗎?不,你錯了。有錢人的快樂,你根本想象不到。”

    所以?去掙錢嘍,成了有錢人,還用想象嗎?

    看吧,只要是雞湯,就有營養,有毒不怕啊,咱有病啊。

    “喪文化”的定義從90後一代而來,但是,哪個年代的人都“喪”過。“喪”只是我們自我保護方式,“喪”一下,自己和自己撒個嬌,然後,自己“暖”一下自己,再溫柔的對抗這個殘酷的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有哪些痴情的詩句,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