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親子約達人

    首先要明白,小孩子做事沒耐心是一種普遍且正常的事情。小孩子天生對新奇的事物好奇,但他對這個事情失去好奇,耐心也就不存在了。耐心這個事情,即使是大人,也是經常做不好的,對吧?

    所以,我們不要定義為“幫助克服沒耐心”,而是定義為“幫助培養有耐心”:

    第一,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

    比如,彈鋼琴沒耐心,那要觀察她是對鋼琴沒興趣了呢,還是現在正好有其他的事情引起她的興趣?任何一個事情,都先考慮她的興趣點在不在這裡。

    第二,在培養耐心之前,先培養興趣。

    如果孩子對這個東西有興趣,那麼,培養耐心,就比較容易了。當你瞭解孩子的興趣點之後,你就可以透過引導,或者其他的方法,在你想要讓她做的事情中,植入興趣點。比如,孩子讀書沒耐心,但你卻發現孩子對腦筋急轉彎的話題有興趣,那麼就可以先培養她讀有關此類的書籍。

    第三,培養耐心的過程中,減少干擾因素。

    當你在培養孩子的耐心的時候,卻不注意去營造氛圍,比如,培養孩子讀書的時候,卻在客廳播放動畫片,這時候,孩子的興趣點就被你干擾了,她就會轉移到其他的地方了。所以,營造專注的氛圍,甚至父母參與進去,效果會比較好。比如,父母也跟著讀書。

  • 2 # 父母學點心理學

    三歲前的孩子沒有長效記憶,相應的也就不具備做事的持續專注力,也就是文中所提的耐心。

    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能夠專注的時間是15分鐘,隨著年齡慢慢增長,到小學一年級40分鐘,這已經是孩子專注力的極限。

    這是耐心的客觀規律,父母對孩子的培養只能是循序漸進。可以做以下兩點

    一,支援孩子發現他最喜歡玩耍的玩具,讓他能呈現出自然而然地投入其中,專注玩耍。耐性是在玩中開始培養的。

    二,在孩子專注玩耍時,不以任何的理由打斷他、干擾他。讓它發揮到他這個年齡段可以耐性的極致。

    有了耐心的基礎後,學習、做事上的耐心才可以透過激發和陪伴支援他養成。

  • 3 # 因愛重生

    從腦科學角度出發,提供給大家一些對兒童專注力的解讀,以及一些有效的策略。

    1正確的預期

    “孩子天生就是動個不停的,當我們在談兒童專注力時,首先要有個正確的預期。”

    受前額葉皮質和髓鞘質的影響,孩子6歲前的學習模式是“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他們透過模仿、聽講和玩,儘可能地探索周圍世界,不受限制。

    這樣的學習模式決定了他們容易被任何東西吸引注意力。

    孩子會摸摸這個玩具,又去玩玩另一個玩具;

    搭積木的時候,身邊有大孩子騎滑板車經過,目光馬上就從積木轉移到了騎車的孩子身上。

    在一個新鮮環境裡,不肯規規矩矩坐著,想要四處走動的場景,都是這個年齡孩子正常的表現。

    專門研究孩子行為發育的網站speechtherapycentres根據大腦發育規律,列出了一個範圍,大家不妨對應自己孩子的年齡看一下。

    瞭解範圍的好處是,讓我們對孩子的專注力有個正確的預期。

    對一個三歲不到的寶寶,我們不可能期望他一直集中注意力20分鐘。同樣,4、5歲的孩子,25分鐘就已經是高點,更多孩子只能集中十多分鐘。

    2 為什麼上學後,孩子與孩子之間專注力不一樣呢?

    這兒我們首先要清楚兩種情況:

    一種是孩子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很專注,只是學習不專注。這種情況,反應的不是專注力問題,根源是情緒問題。

    孩子對學習是反抗的,他把反抗意識表現為走神、拖延時間。

    為什麼反抗學習呢?孩子本身是有好奇心,有求知慾的。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回憶和反思下自己在孩子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了,是不是存在施加太大壓力和過度學習的前提。

    還有一種蠻常見的現象,就是孩子完成安排的學習任務後,說好可以玩了,爸媽又給加量,失去信任也會導致孩子"報復性分心"。

    面對這種狀況,家長得率先做出些改變,有時間“逼”孩子集中注意力,不如想想怎麼恢復他的學習主動性。

    另一種是孩子很聰明,老師講的內容他很快就吸收了,節奏比其它同學快,就難免走神。

    這種情況,家長透過簡單的觀察和溝通就可以判斷。

    比如雖然老師反映孩子上課走神,但他回答問題是準確的,作業和測試也都OK。跟孩子溝通時,他多半會告訴你上課沒意思,這些東西都懂之類。

    面對這類孩子,家長大可以放寬心,偶爾拓展下他的認知邊際就好。比如,孩子覺得幼兒園講的繪本簡單,你可以問問他:"同樣人物,你能設計出一個新故事嗎?"

    聰明孩子就得給他更大的挑戰,激發思考欲,當他意識到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探索學習時,就會主動提高專注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總是那麼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