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文史

    說到虞翻,想必大多數人都想到了在演義裡諸葛亮舌戰群儒時被說得啞口無言的江東才俊之一。可實際上,這位虞翻虞仲翔雖然在現在名氣不高,但確是三國裡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這位奇人原來是跟著會稽太守王朗混的,而沒多久王朗就被孫策打得逃到了海上,虞翻隨行保護,但王朗自認為自己成不了事了,把虞翻給趕走了,於是虞翻回到了會稽老家,任職於會稽的新老大孫策帳下。

    虞翻劇照

    那時候孫策仗著自己武藝高超,常常單獨出去騎馬打獵。虞翻就勸他說,古時候有條龍貪玩,化成魚形,結果被一個叫豫且的漁夫給抓著了;白蛇也是因為出來玩耍被劉邦給宰了,主公出遊還是要節制一點啊。孫策十分認同虞翻的話,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結果果然出獵時被刺客襲擊,丟了性命。

    孫策死後,其弟孫權上位了,虞翻和這位年輕的老大很不對味,經常出言頂撞孫權。在孫權當上吳王后大宴群臣,作為領導自然要下去跟大臣們敬個酒,當孫權走到虞翻身邊時,虞翻就倒下裝醉,等孫權走過了,他又起來坐了起來。這樣不給領導面子,也是沒誰了。孫權當場就大怒要殺虞翻,雖然最後被眾人勸下了,但怕是對虞翻恨到骨子裡去了。最後虞翻經過了多次流放,來到了交州,也就是現在的越南一帶。

    但虞翻卻不是個熱衷功名利祿的人,被流放也絲毫沒有抑鬱。除了是個謀士之外,他還是個經學家,這在東漢末年戰亂紛飛的時代是不多見。他一生為《老子》、《論語》、《國語》等多部道家、儒家經典作注。同時家傳易學,易學造詣極高。他在晚年流放交州期間,勤於講學,誨人不倦,弟子門生多達數百人。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這位虞仲翔不但是謀臣、學者,其武藝還不賴,而且還善於“步行”。據《吳書》記載,虞翻早年跟誰孫策平定山越匪患的一次戰鬥中,軍隊在深山裡追趕敵人潰兵時四散開來,虞翻偶遇了騎馬在深草中行進的孫策。他便趕緊告誡老大說,深草裡騎馬不但容易暴露自己,遇到緊急情況馬匹還反映不過來。於是,虞翻便讓孫策手持兵刃和弓箭,牽著馬步行,自己手持長矛在前面為孫策開路。能在孫策那種猛人面前當開路先鋒,還自詡“善使長矛”,武藝自然不會太菜。

    孫策劇照

    等到了平地上,虞翻讓孫策上了馬,自誇能日行兩百里,跟著孫策的馬跑,一點也沒有落後,最後成功集合了軍隊,平安返程。

    所以,像虞翻這個懂謀略、精通易術和醫術、會武藝,還是長跑健將和經學博士,可以說涉獵廣泛、文武全才,放在今天,絕對是個新世紀全能型人才。

  • 2 # 猛哥V

    這個話題蠻有意思的。

    虞翻可算是被羅貫中給坑了。

    大多數人對他有印象,是拜《三國演義》所賜,虞翻及一眾東吳官員很不幸淪為諸葛亮舌戰群儒的背景,被秒成渣。

    小說中,東吳的謀士,以張昭為首,還有步騭、虞翻、薛綜、陸績、嚴畯、程秉等人都不能對諸葛亮,其中虞翻的戲份是這樣的:

    座上忽一人抗聲問曰:“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 孔明視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百萬不足懼也。”虞翻冷笑曰:“軍敗於當陽,計窮於夏口,區區求教於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劉豫州以數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似乎虞翻是個草包,但實際上他可是牛人一個。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日南太守虞歆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學者、官員。他本是會稽太守王朗部下功曹,後投奔孫策,自此仕於東吳。他既可日行二百 ,善使長矛 ,於經學也頗有造詣,尤其精通《易》學,可謂文武全才。

    此外,虞翻還精通醫術。呂蒙襲擊荊州時,虞翻以軍醫的身份隨行,當呂蒙被勝利衝昏頭腦時,虞翻告訴他此時並不安全,應當去檢查一下城內還有沒有伏兵,呂蒙幡然醒悟,下令徹查,城內果然有伏兵,幸好被虞翻識破,不然呂蒙性命不保。

    在正史上,虞翻更多是以善於占卦而留名。關羽被擊敗後,孫權讓他占卜,算出《兌》下《坎》上,《節》,五爻變之《臨》的卦象,虞翻說:“不出二天,關羽必被殺頭。” 後果真如虞翻所說。孫權說:“你固然比不上宓羲氏,但比得上東方朔了。”

    可惜的是,君臣並沒有和諧相處,孫權稱王后,桀驁不馴的虞翻觸怒了孫權,被流放到了交州。在交州,虞翻專注教學育人,繼續為各種古籍作注。後來虞翻又被人中傷,孫權將他流放到了蒼梧郡。

    公孫淵反叛,孫權這才想起了虞翻,派使者去找他。遺憾的是,虞翻沒能熬到使者的到來,死於家中,享年七十。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公允:“虞翻古之狂直,固難免乎末世,然權不能容,非曠宇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原因才能讓兩個人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