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頑童374236889
-
2 # 李樹成林
荀子是儒法之大成者,不能簡單的歸結為儒家或法家。性惡論的提出奠定了法家根基。不然,一個儒家學者教出了李斯、韓非子這樣的法家弟子,豈不成了笑話。
-
3 # 篤信仁義
個人觀點儒家和道家結合才是治世的良方。光儒家有剝削的嫌疑。光道家難以為繼。相結合社會才有序,才有道德倫理。
-
4 # 好玩的國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孔子為創始人的儒家思想,他的核心主張是內聖外王之道。所謂內聖,就是主張人要努力提高道德修養,做一個道德上達到極為高尚的境界的人,這是說人的個人的修煉,而外王,講的是一種治國理政之道,是說如何才能統一天下,實施仁政的問題。在孔子的傳人中,一派傳承了孔子的內聖的思想,這個人就是孟子,而另外一派繼承了孔子的外王的思想,這個人就是戰國末期儒家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後一個大師荀子。
在說韓非子之前,我們很有必要說說孟子和荀子關於人性的主張,因為正是建立在人性論的不同的基礎上,才產生了孟子與荀子之間思想的不同。
孟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人性善並進行系統論證的哲學家。孟子認為,人的內心天然地存在著四種善端,分別是惻隱之心、是非之心等,對應著人的仁義禮智等四種心。孟子認為,人性本性是善的,所以人可以為善,只要我們能好好地保持好內心的善端,不讓他丟掉,就能做一個仁人,所以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所以,孟子主張提升內心的道德,以此達到內聖的目的。
而荀子與孟子的思想完全相反。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因為人是有生存慾望的,而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一旦不加限制,人的慾望就會無限膨脹,人就會做各種各樣的壞事出來。但荀子認為,人性的惡可以通過後天的改造而發生改變,這個改造就是禮,就是社會秩序,只要用一定的嚴格的社會秩序要規範人的行為,那麼人就能變好,因此荀子和孟子走出了一條殊途同歸的道路,他說塗之人可以為禹。
從孟子與荀子關於人性的理論的不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孟子主張個人心靈的修煉,屬於內聖派,而荀子主張加強社會控制,主張用禮來規範人的行為。這個禮,其實就是社會的強制力量,在荀子這裡,禮其實已經距離法很近了。所以,我們說,在荀子的儒家思想中,其實早已經蘊含了法家的思想。
荀子有兩個最著名的弟子,一個是韓非子,一個是李斯,這兩個弟子都沒有成為儒家的傳人,相反,韓非子成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李斯,沒有成為法家的理論家,而是成了法家思想的具體踐行者,他制定了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的幾乎所有的規章制度,將法家思想治國推向了高峰。
韓非師從荀子,但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這個法術的術,其實來自於法家思想家申不害的思想,申不害主張君主當執術無刑,因循以督責臣下,其責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論稱為“術”。而法,這是來自於著名法家的思想家改革家商鞅的理論。這兩種理論統稱“刑名”,所以稱為“刑名法術之學”。另外,我們發現韓非子非常崇尚老子的學說,他專門寫了專著解釋老子的學說,他思想中有老子的清簡無為,君臣自正的思想。所以,韓非子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思想,從而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子的法家思想,一部分是建立在管子、商鞅等法家思想的基礎上的,但是他的理論的根源,卻是來自於荀子的性惡論,來自於荀子的禮的思想。
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對利益充滿了天然的追逐,而韓非子這認為,人性是自私的,只要有利益,人性中對利益的追求的慾望,就會被激發出來。韓非子在荀子思想的基礎上,認為,民眾的本性是“惡勞而好逸”,要以法來約束民眾,施刑于民,才可“禁奸於未萌”。因此他認為施刑法恰恰是愛民的表現。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韓非子的法,其實就是荀子的禮的另外一種說法而已。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教出來的兩個弟子,韓非子和李斯,卻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實踐者的原因了。
-
5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韓非子(約前280~233)本是儒家弟子,卻成為法家著名的人物,不僅受荀子的影響,而且博採老、名、法各家要旨,整合韓非子的刑名法術之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非(韓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即荀子),斯(李斯)自以為不如非(韓非)。”其中“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說明韓非成為法家著名的人物,不僅受荀子的影響,而且歸根於老子之學。他的名著中,有《解老》、《喻老》二篇。歸本,歸根。黃,黃帝。老,老子。
回覆列表
荀況(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戰國末年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原本是儒家弟子,後來反其道而行之。主張人性本惡和人定勝天。“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道不同,不相與謀。荀子後來被逐出儒門。韓非子原也是儒家弟子,正是受了荀子的影響,離經叛道而成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