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總經理

    筆者認為:

    孫權之所以這麼晚稱帝是有歷史原因的:蜀國劉備219年稱帝的,而曹丕大概218年就稱帝了,不是不稱帝,而是不敢稱帝。

    常言道:樹大招風,人怕出門豬怕壯!直到熬死了劉備,還有曹丕之後,看到已無他的對手,沒有了壓力才敢稱帝。

    雖然江東孫權佔據長江天險,但處處要設防,壓力比較大,相比蜀國地理位置比較好,所以而導致孫權稱帝比較晚,甚至還要小心翼翼的。

  • 2 # 青史煮成灰

    誰說孫權就不想當皇帝了呢。

    魏略曰:權聞魏文帝受禪而劉備稱帝,乃呼問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氣何如,遂有僭意。而以位次尚少,無以威眾,又欲先卑而後踞之,為卑則可以假寵,後踞則必致討,致討然後可以怒眾,眾怒然後可以自大,故深絕蜀而專事魏。

    位次尚少,無以威眾,差不多就是理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可以參考參考。

    雖然魏略的立場很鮮明,但孫權在221年以後就有僭位的野心,說出來也不是什麼丟臉的事。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並且,孫權的吳王可不是自稱的,而是正兒八經由大魏皇帝曹丕認可的,相當正統。

    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為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至於為什麼孫權拖到229年才稱帝,不正統之類的,也許也是原因,但主要而言應該還是這幾年沒那個閒心。

    陸遜擊破劉備之後,曹丕馬上就覺得“初權外託事魏,而誠心不款”。

    222年二月陸遜取得勝利,九月曹丕就“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魏軍多路南下,孫吳內部“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孫權於是一邊寫信和曹丕互相吹b,一邊身體很老實的臨江拒守到十月。

    然後曹丕親征,223年朱桓擊退曹仁、朱然防禦住江陵,這才算抵禦住曹丕第一波進攻。一年之間變故如此之多,孫吳不可能支撐起多線作戰,於是“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至於當皇帝這檔子事,“夏四月,權群臣勸即尊號,權不許”。道理可以說一堆,但總之目前孫權這個局面,稱帝是太倉促了。

    224年,曹丕第二次親征。然後該年孫權“與蜀連和,遣張溫報聘於蜀”,很快又和曹魏切斷往來,至此才算是調整好外交局勢。

    225年,曹丕又親征。同時間“鄱陽賊彭綺自稱將軍,攻沒諸縣,眾數萬人。是歲地連震”。彭綺一直到隔年才被平定。

    226年,曹丕總算掛了,孫權馬上就開始打江夏郡,但是成果不多。交趾大佬士燮也在這年掛掉,然後兒子士徽馬上籌措叛亂,被呂岱平定。交州在過程中也被多次重新劃分。

    227年,作為打江夏的副產品,韓綜叛變,跑到魏國。然後彭綺總算被平定。

    228年,諸葛亮一伐,然後由周魴在五月詐降起頭,九月“使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休於石亭”,可以說獲得了久違的對魏戰爭的巨大勝利,曹休也因此病死。馬上諸葛亮小規模二伐,殺王雙。全年曹魏都處在多方進攻之下,而孫吳也在擊敗劉備以來,得到了對魏國的最大戰果。

    229年春天,諸葛亮三伐,曹魏繼續防守,孫權也終於利用這個空檔,得以“南郊即皇帝位”了。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從偷襲關羽、吞併荊州開始,孫吳就一直在努力承受這種重大變故帶來的眾多連鎖反應。無論劉備東征,還是曹丕迅速反應的多路南下、以及之後連年的對吳動兵,可以說都是孫權吸收領土的副作用。與此同時,交趾和山越也不會等孫權有空了再搞事情。孫吳在這個期間頂著地震、大寒、疫病,抵禦住了曹魏,和蜀漢重整了外交關係,整合了交州諸勢力,終於在228年見到了曙光。風水輪流轉,之後的多年總算輪到曹魏被動防守。而孫吳上下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了非凡的應對能力,孫權也積攢了足夠的威望,稱帝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 3 # 客家小火

    說白了,這是戰略需要和隱忍的權謀之計!

    當時魏蜀吳,無疑是曹魏最強大!故吳蜀聯盟抗曹就是最好的佐證,

    一、戰略需要。

    其實這個也是分階段來分析的,早期曹操南征北戰的時候,東吳孫權是關起門來發展經營自己的家業,基本沒有太大的衝突,到了中後期三國鼎立之勢,擺在頭上的大事當然是曹魏南下攻伐了,那麼孫權自己在軍隊實力、土地規模、人才儲備各方面均不如曹操的情況下,聯蜀抗曹成為唯一的戰略合作選擇。

    二、隱忍之道。

    孫權首先是一個權謀家,孫權能繼承其父孫堅其兄孫策的江東家業發揚光大,自然不是吃素的。有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就是曹操對孫權的贊評。那麼,在自己很沒有對手強大的時候,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靜等機會。

    所以孫權向曹操稱臣是戰略發展的需要和隱忍之道的權謀之計。

  • 4 # 融資經理塗生

    首先我們要審題,明明有能力稱帝,為何等10年才稱帝

    首先我們來看劉備,他是拿下漢中後才宣告晉位漢中王的,那麼從這時候開始算孫劉聯盟還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雖然眼紅劉備拿下漢中但是也無能為力,畢竟聯盟還在,剛剛劉備晉位漢中王,那孫權就乾脆不動,依然低姿態對待曹魏,這樣由劉備吸引曹魏主力,換來修養生息。

    其二,劉備晉位後。關羽不淡定了,想拿點成績給劉備,進取樊城,這時候孫權怎麼能淡定,呂蒙更淡定不了了。若劉備拿下樊城就是劉備一家獨大了,反而孫吳和曹魏實力沒有蜀漢強了,哪怕撕毀聯盟也要拿下襄陽。就算拿下了,劉備也無話可說,畢竟荊州本來就是接我們的。計劃已經制定好,但是呂蒙破壞了計劃,殺了關羽,一下把劉備怒火染到自己身上了,為了委曲求全同時複合聯盟關係,再加上關羽新亡,這時候更不能晉位稱王了,還是繼續由劉備曹魏主力激戰,我們偶爾撿撿便宜。

    等到劉備死後,這時候稱帝也就沒所謂了

  • 5 # 三國君說歷史

    古人對於皇帝的名頭特別著迷有特別謹慎,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格局已經初具,曹劉孫三個勢力之間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總體格局是孫劉聯盟抗曹,孫權具備稱帝實力,卻不急於稱帝是因為,此時他和劉備打了一場夷陵之戰,就是火燒連營七百里,打敗了劉備,雙方撕破了臉,如果貿然稱帝相當於要和劉備曹操兩面作戰,還不如先低下頭來等待時機,已經具備了成為一個皇帝的實際,何妨一個皇帝的名頭,孫權是個政治家是要考慮格局和時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不開具離職證明給離職員工,是否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