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以德至道
-
2 # 心智之道
是青春期的孩子吧?這時候的孩子正是謀求自我獨立的時候,應該是好好引導 ,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一味的批評,這樣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
3 # 索妮心理
人都是喜歡聽好聽的話,讚美鼓勵的話。孩子聽不到這些,只是一味的指責多於肯定要麼會越來越自卑,要麼就是反抗,就像這個孩子一樣。所以先恭喜你有這麼一個能夠懂得保護自己的孩子。同時孩子反抗頻繁的時間段也是父母需要思考的時間,試著問問自己: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我們批評指責孩子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嗎?換角度站在孩子的角色你是愛聽讚美還是愛聽批評呢?
相信每一個父母指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如父母期待的一樣上進優秀。那麼就多看看孩子做到了什麼?優點是什麼?多關注孩子的優點,優點就會擴大,多關注孩子缺點缺點同樣會擴大。那麼現在開始找出你的孩子至少20個優點吧!
-
4 # 獨幾何
這是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裡,教育孩子不是無休止的囉嗦,耳熟能詳的話孩子越聽越反感,對於孩子不求上進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要這樣的原因,只要孩子心裡的結打開了,對症下藥,相信孩子會變的越來越優秀。
-
5 # 工地小劉總
孩子更多的需要鼓勵和肯定,這樣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他們也願意和家長溝通,教育孩子更多的是放大優點、縮小缺點,不是一味指責是要正確引導。
-
6 # 肯定式教養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叫超限效應,父母應該瞭解下。
什麼是超限效應呢?
看下面這個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募捐演講。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太對了,讓他非常感動,他準備捐1000美金。但是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滔滔不絕,馬克吐溫就有點不耐煩了,他決定一會只捐100美金。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是沒完沒了,馬克吐溫更坐不住了,他開始有點生氣了,決定一會一毛錢都不捐了。最後募捐的時候,他反而順手從盤子裡順走了2美元。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叛逆的心理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明白了超限效應,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孩子把父母拉黑了。
孩子是一點道理都不懂嗎?肯定不是。
但是如果父母總是否定孩子,天天教育個沒完,超限效應就會起作用。這時候,父母的教育不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會起反作用。越不讓孩子乾的事,孩子反而會越是去幹.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僅要教育孩子,讓孩子懂得道理,還要學會何時閉嘴。甚至有些時候,閉嘴比你如何教育更重要。因為你越教育孩子越不做。
父母要避免超限效應,最重要的是改變態度,相信孩子。
父母之所以嘮叨教育個沒完,根本原因還是不相信孩子,所以父母就用嘮叨教育的方式來麻痺自己,疏解他們擔心教育不行的焦慮。
假如父母相信孩子,他們相信只要說一遍,孩子就會記住,就會改變的話,他們肯定就不會嘮叨個沒完。所以,對於孩子不信任,是導致超限效應的根本原因。
因此,父母越好避免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超限效應,首先要改變的是父母的態度。
-
7 # 二胎美媽親養記
孩子不求上進,是開始自暴自棄的表現。他的問題有可能出在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沒有歸屬感,我沒什麼用,那我就放棄自己。父母這個時候還一直批評就是讓他感到自己更沒有價值。拉黑父母顯示出孩子拒絕和父母溝通。要想改變這種情況,父母要從自身做起。
1、不要繼續批評孩子
這個時候先修復親子關係,把溝通橋樑重新建立起來是關鍵。
2、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找到孩子和他道個歉,“不該一直批評你,拉黑了爸爸媽媽你一定是非常生氣才會這麼做,你可以說出你的感受嗎?”孩子要是願意說出來,不管他說的什麼都是好事,起碼他願意說。
3、肯定他的價值
沒有人滿身缺點,全無優點。試著發現生活中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儘管學習不好,從其他方面入手,給父母端了一杯水;進電梯幫忙擋了一下門;吃飯端了碗筷;疊了一件衣服等等這類小事,都去肯定他,讓他的自我價值感提升起來,那麼他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做得更好。
4、關注他的需求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孩子的童年在追求兩樣東西,一樣是自我價值,一樣是歸屬感,就是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受到:你做的不好,沒關係,爸爸媽媽依然愛你,無條件愛你,我們可以一起試著找出問題,然後去解決他。你這時候不想解決,那等你想解決了就來告訴我們。
拿出這種只要你需要我就在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改變,相信他也會做出改變。
回覆列表
首先要學會放大孩子的好,縮小孩子的不足,然後婉轉或舉例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首先是躲避和遮蔽與你交流的心理。記住、每個人都喜歡與喜歡他的人相處。父母更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