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勁松369

    “賦、比、興”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詩歌三種主要表現手法。也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手法的歸納。

    一、賦

    題中所指賦即平鋪直敘,鋪陳、排比(鋪排)之意思。相當於現在的排比修辭方法。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一起使用的。是指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象,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

    鋪排手法的作用,常常起到其它手法所達不到的效果。

    比如,透過多側面地描繪景觀物象,以渲染環境、氣氛、情調。在敘事詩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鋪陳其事,使人感到暢酣達意、痛快淋漓。而對人物一服飾裝扮、年齡、言談舉止、個性氣質的鋪排抒敘,有助於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例如,北朝民歌《木蘭詩》中:

    爺孃聞女來,

    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

    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

    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

    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

    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

    對鏡帖花黃。

    再如,《黃河大合唱》歌詞中:

    保衛家鄉,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

    賦的要求一是要將事情講述清楚;二是內容要曲折、起伏,不能平淡沒詩味;三是要有主線貫穿始終。

    二、比

    比即比喻。相當於現在的比喻修辭方法。 通常用來作比的喻體事物總比被比的本體事物更加生動具體、鮮明淺顯而為人們所知,便於人們聯想和想象。

    如唐.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海畔尖山似劍芒,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

    此詩中“尖山似劍芒”就是比喻。

    比喻的作用是用易知說明難知,以具體說明抽象,可以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使文字形象生動。

    比喻有以下三種:

    1、明喻(直喻)

    明顯地用另外的事物(喻體)來比擬某事物(本體),表示兩者之間的相似關係。常用“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喻詞。

    前邊例子中“尖山似劍芒”就是明喻。

    再如,詩人傅金城描寫毛主席辦公桌上的玻璃板:

    明如韶山天一片,

    晶如南湖水一灣,

    堅如井岡石一塊,

    亮如延安窗一扇。

    詩中四個句子都用了明喻。

    2、暗喻

    暗喻是一種隱晦的比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係,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喻詞常用“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

    例如:霎時間,東西長安街成了喧騰的大海。(出自袁鷹《十月長安街》)

    這裡的本體是“長安街”,喻詞是“成了”,喻體是“大海”。

    3、借喻

    借喻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借喻由於只有喻體出現,所以能產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達效果,同時也使語言更加簡潔。

    例如,歐仁·鮑狄埃《國際歌》中: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

    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一旦把它們消滅乾淨,

    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此段歌詞中,兩處用到借喻,

    其中一處本體“共產主義”和喻詞都沒出現,借用喻體“鮮紅的太陽”來比喻“共產主義”。

    三、興

    託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於現在的象徵修辭方法。它具有觸發聯想、渲染氣氛、調動情緒的功能。

    如唐.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前面兩句起興,寫少婦高興登樓,但上樓後忽然看到楊柳,聯想到折柳而別,後悔“夫婿覓封侯”,如今自己獨守空房,由此產生了怨。

    再如,《詩經》中

    關關雎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用河中陸地上的水鳥的求偶鳴叫,來引出男女情愛之事。

    總之,詩歌的“賦、比、興”寫作手法起於《詩經》,影響於後世詩歌創作,對中國詩歌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最後,用明人王文錄的一句話作結尾:“作詩不明賦、比、興,醫藥不明君臣佐使也,豈得為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會把讀過的書當廢品賣掉嗎?後悔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