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朝風流
-
2 # 樂子鳶
1. 秦中自古帝王都,關中地區,歷來是文化歷史經濟大成之地,其中西安更是帝陵豐富。修地鐵都是個麻煩事。這些皇帝陵墓,是後代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
2. 皇帝陵墓講究風水,墓地內密封良好,溼度溫度都是很有講究的。挖掘後,一旦沒有保護好,很多文物就會被氧化。其中有名的就是西安兵馬俑,聽說出土是顏色鮮豔,不一會顏色就被空氣氧化了,直接導致後續挖掘工作陷入困局。
3. 挖掘後,後期的保護成本太高。
-
3 # 水近道非道
為什麼一定要發掘?
即使現代技術可以保護髮掘出來的文物,但皇陵的完整性已經破壞,也許將來會有更先進的技術可以在不動的基礎上窺其全貌,給後人留點東西吧。
另外從中國傳統觀念講,挖墳掘墓並不是什麼好事,即使有考古的旗號。
還有一點,從風水學上來講,大凡皇陵,都在龍脈之上,發掘會破了風水也未可知。現代人對風水仍然沒有研究明白。貿然動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
4 # 山谷居民一清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帶大家瞭解一箇中國考古界唯一一座被主動開啟的皇陵,但是代價很沉重,定陵是明神宗也就是萬曆皇帝的陵寢,在當時主動挖掘的時候,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但是這也造成了考古史上的一場悲劇,這裡大家就要問了,既然是主動挖掘,還出土了大量文物,為什麼還會成為悲劇呢?這裡就好好的說到說到。
挖掘皇陵這是當時很多人都支援的想法,這其中的代表就是郭沫若,當時一大批上書中央,請求開啟皇陵,想要在皇陵裡獲得一些絕跡的珍貴典籍,來彌補一些空白,所以在這些人的不斷攛掇下,有關部門就批准了這次官方的考古行動,他們把目光投在了北京不遠的明十三陵上。
當浩浩蕩蕩的考古人員到達十三陵的時候,一開始打算挖掘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因為一些專家預測長陵裡可能存在《永樂大典》,如果能發現將會有可能改寫歷史。但是一番努力,郭沫若帶人挖了幾天就是挖不動,就臨時起意改變策略,把主意打在了定陵的頭上,先挖個定陵練練手,因為歷史上的萬曆皇帝在位幾十年,而且為人貪財,因此當時這些人估計萬曆的陵墓裡應該有不少好東西。倒黴的萬曆就這樣死後幾百年還不安寧。
在不懈的努力下定陵被一步一步的開啟,萬曆的陵墓中一共出土了3000對件文物,包括金銀珠寶玉石等等,但是最為珍貴的還是萬曆的龍袍,這可不是普通的龍袍,可以說是藝術品,它做工精細,圖案精美絕倫,這不是最關鍵,最關鍵的是這件緙絲龍袍的緙絲技術相當複雜,據說熟練的職工一天只能織一寸緙絲,意見龍袍大約十年才能完工,最主要的是這緙絲技術現在已經失傳了。
但是當時的技術有限,在看到這件龍袍後,就迅速的氧化變黑,最後變成一塊塊碎布片,再有就是當時文革爆發,所以出土的一些文物都被破壞嚴重,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所以縱觀中國已挖掘的歷代古墓和皇陵,為什麼我們現代人不可以貿然挖掘開發已探索到達古墓及皇陵:
1.就是技術問題,現代技術雖然很發達,但是沒到那種可以去保護兩千多年前文物的地步,就像兵馬俑剛挖出來時是有顏色的,還很快顏色就掉了,只留下了一些剛出土時拍下的兵馬俑的彩色照片,所以雖然知道秦始皇陵具體位置但也不敢輕易挖機。
秦始皇千古一帝,自認為功勞蓋過三皇五帝,所以這個皇陵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面積比故宮大八十倍,其文物數量也肯定特別特別的多,任何一位皇帝的陪葬品都不會少,更別說秦始皇的了,如果進行了挖掘卻沒有必要的技術性的文物搶救措施,很可能造成千古遺憾,留下歷史罵名。
2.就是挖掘能力和研究能力有限。例如秦始皇陵的文物意義重大,誰都不敢馬虎,誰都不會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據資料記載秦始皇陵的地宮非常非常的深,結構也特別的複雜、就連暗道也是一層又一層的,看來秦始皇早就早好了不被後人打擾的準備。如果進入了地宮一切也都是未知數,因為這樣的工程還從來沒有遇過,而且據史書記載那個地宮裡可不簡單,有大量水銀,如果貿然行動一定會對秦始皇陵和考古學家都帶來不可預計的損失甚至是文物和人員的犧牲。
還有當時秦始皇造秦始皇陵的時候用了整整39年,經過無數人的努力後才見建造成的,現在要在不知情況的條件下挖掘可能要比建造用的時間還要長,而且也要投入大量了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這麼大面積的挖掘之後保護工作起碼也要有個十年半載才能夠完成,基地要保護遺蹟要保護文物也要保護,所以弄起來相當困難。所以雖然秦始皇陵已被找到,但卻遲遲不肯開挖的原因就是不可控因素太多了,沒有人會在技術未達標的情況下貿然發掘,所以以現代的技術和能力挖掘皇陵這事急不得。
回覆列表
發掘皇陵,那是犯罪,不要打著考古的旗幟盜墓,自古打擾死人的就沒有好下場,發掘明定陵的北京市長吳晗是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