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走過多少的路
才被稱之為人
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的海洋
才能安眠於沙灘上
加農炮要飛多少回
才會永遠被禁止
答案啊,朋友,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
一座山能存在多少年
在被沖刷入海之前
一些人能存活多少年
在獲准自由之前
一個人能掉頭多少回
假裝什麼都沒有看見
一個人要抬頭多少回
才看得到天際
一個人要有幾隻耳朵
才聽得到人們的哭泣
是啊,還要有多少的屍體,他才知道
已經有太多人死去
這首歌當年誕生於紐約格林尼治村的一家咖啡館裡,那是一九六零年代的美國,在紐約遊蕩的鮑勃·迪倫二十出頭。當時肯尼迪的上任與被刺、馬丁路德金的夢想與死亡、越南戰事、古巴導彈危機、紅衛兵組織與波普主義的興起都尚在其後,但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切的激情、傷痛與疑惑都已率先在那個時代匯聚。
年輕的鮑勃·迪倫也像一條深知水之冷暖的魚,他游到了風雲際會的前夕,他敏銳、深刻、犀利,他在沉默中開口,率先替所有人說出了他們共同的感受。
一個人要走過多少的路/才被稱之為人/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的海洋
才能安眠於沙灘上/加農炮要飛多少回/才會永遠被禁止
答案啊,朋友,在風中飄蕩/答案在風中飄蕩
這樣的句子,在當年幾乎感動了聽到這首歌的每一個美華人。頭兩句警句般的提問帶來了穿透力,這股力量適用於需要反思人生經歷的每一個人,它給人們帶來了足夠的安全係數,給思維劃定了範圍,也牽好了韁繩,供給人們在這範圍內盡情地細數得失與成長,不至於掉落到危險的境地中去。頭兩句不僅給整首詩,也給芸芸眾生定下了基調,而緊接著的“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的海洋/才能安眠於沙灘上”在延續頭兩句的意味之上,又彰顯了另一種命運與自然的力量,這其中“白鴿”意味著什麼,而誰又不曾飛越或直面廣闊“海洋”鋪陳的難題,“沙灘”的歸屬感與宿命性,“安眠”的危險與不可逆,都在時代的變化與動盪中多少給人生帶來了穩妥的安慰,“加農炮要飛多少回,才會永遠被禁止”,這是作為一個“人”接踵而來的在社會意義上的思慮與緊張關係,在時代環境中更直白的落停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上,落停在核武器上,當現代文明與現代科技被大規模用於殺人,那麼作為一個“人”,這該怎麼辦,文明與科技又將何如?
一座山能存在多少年/在被沖刷入海之前/一些人能存活多少年
在獲准自由之前/一個人能掉頭多少回/假裝什麼都沒有看見
一個人要抬頭多少回/才看得到天際/一個人要有幾隻耳朵
才聽得到人們的哭泣/是啊,還要有多少的屍體,他才知道/已經有太多人死去
問題都在此處,那麼作為一個“人”,應該要到哪裡去尋找答案呢?滿篇皆是疑問,“答案在風中飄蕩”,似乎是有似是而非,顧左右而言他的意味,甚至有當時的知名人士在這首作品發表後公開攻擊貶斥說這首詩歌無力,只是丟擲問題,卻沒有給出答案。鮑勃·迪倫自己說:“回答這些問題的第一種方式正是提出問題。但大多數人們需要首先找到風的所在。”“答案在風中飄蕩”,答案尚未可知,風又是什麼,在音樂中也許是鋼琴上一連串密集流暢而又錯落有致的音符,這是最常見有效的優雅,但時代的風卻難有優雅的可能。
在鮑勃·迪倫發表這首歌的三個月後,一九六三年的八月二十八日,在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舉行了百萬人民權大遊行,馬丁路德金髮表了他撼動世界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說,有多位歌手輪流在他們一生之中最浩大的遊行活動上演唱,並一起合唱了《在風中飄蕩》,這首歌才剛剛發表沒多久,在當天卻和民權運動的聖歌被推到同樣的位置上,一起成為民權運動的最響亮的歌曲。
答案在風中飄蕩,答案在風中飄蕩……在遊行的隊伍中,人們相互激勵,在風中尋找答案,在風中激辯與發現,在風中審視自己所處的世界。
鮑勃·迪倫日後在自傳裡說:“我在紐約市,共產主義者或非共產主義者。周圍可能都有不少。還有不少法西斯主義者。不少未來的左翼獨裁者,或右翼獨裁者。各種各樣的激進分子。有人說二戰宣告了啟蒙時代的終結,但我從來不知道。我還在啟蒙時代裡。我多少還能記得並感受到啟蒙的光。我在讀那些書。伏爾泰,盧梭,約翰·洛克,孟德斯鳩,馬丁·路德——這些空想家,革命家……我好像認識他們,他們就像住在我家後院一樣。”鮑勃·迪倫自己這首詩歌在世界範圍內久唱不衰的意義應也在此。
一個人要走過多少的路
才被稱之為人
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的海洋
才能安眠於沙灘上
加農炮要飛多少回
才會永遠被禁止
答案啊,朋友,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
一座山能存在多少年
在被沖刷入海之前
一些人能存活多少年
在獲准自由之前
一個人能掉頭多少回
假裝什麼都沒有看見
答案啊,朋友,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
一個人要抬頭多少回
才看得到天際
一個人要有幾隻耳朵
才聽得到人們的哭泣
是啊,還要有多少的屍體,他才知道
已經有太多人死去
答案啊,朋友,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
這首歌當年誕生於紐約格林尼治村的一家咖啡館裡,那是一九六零年代的美國,在紐約遊蕩的鮑勃·迪倫二十出頭。當時肯尼迪的上任與被刺、馬丁路德金的夢想與死亡、越南戰事、古巴導彈危機、紅衛兵組織與波普主義的興起都尚在其後,但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切的激情、傷痛與疑惑都已率先在那個時代匯聚。
年輕的鮑勃·迪倫也像一條深知水之冷暖的魚,他游到了風雲際會的前夕,他敏銳、深刻、犀利,他在沉默中開口,率先替所有人說出了他們共同的感受。
一個人要走過多少的路/才被稱之為人/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的海洋
才能安眠於沙灘上/加農炮要飛多少回/才會永遠被禁止
答案啊,朋友,在風中飄蕩/答案在風中飄蕩
這樣的句子,在當年幾乎感動了聽到這首歌的每一個美華人。頭兩句警句般的提問帶來了穿透力,這股力量適用於需要反思人生經歷的每一個人,它給人們帶來了足夠的安全係數,給思維劃定了範圍,也牽好了韁繩,供給人們在這範圍內盡情地細數得失與成長,不至於掉落到危險的境地中去。頭兩句不僅給整首詩,也給芸芸眾生定下了基調,而緊接著的“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的海洋/才能安眠於沙灘上”在延續頭兩句的意味之上,又彰顯了另一種命運與自然的力量,這其中“白鴿”意味著什麼,而誰又不曾飛越或直面廣闊“海洋”鋪陳的難題,“沙灘”的歸屬感與宿命性,“安眠”的危險與不可逆,都在時代的變化與動盪中多少給人生帶來了穩妥的安慰,“加農炮要飛多少回,才會永遠被禁止”,這是作為一個“人”接踵而來的在社會意義上的思慮與緊張關係,在時代環境中更直白的落停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上,落停在核武器上,當現代文明與現代科技被大規模用於殺人,那麼作為一個“人”,這該怎麼辦,文明與科技又將何如?
一座山能存在多少年/在被沖刷入海之前/一些人能存活多少年
在獲准自由之前/一個人能掉頭多少回/假裝什麼都沒有看見
答案啊,朋友,在風中飄蕩/答案在風中飄蕩
一個人要抬頭多少回/才看得到天際/一個人要有幾隻耳朵
才聽得到人們的哭泣/是啊,還要有多少的屍體,他才知道/已經有太多人死去
答案啊,朋友,在風中飄蕩/答案在風中飄蕩
問題都在此處,那麼作為一個“人”,應該要到哪裡去尋找答案呢?滿篇皆是疑問,“答案在風中飄蕩”,似乎是有似是而非,顧左右而言他的意味,甚至有當時的知名人士在這首作品發表後公開攻擊貶斥說這首詩歌無力,只是丟擲問題,卻沒有給出答案。鮑勃·迪倫自己說:“回答這些問題的第一種方式正是提出問題。但大多數人們需要首先找到風的所在。”“答案在風中飄蕩”,答案尚未可知,風又是什麼,在音樂中也許是鋼琴上一連串密集流暢而又錯落有致的音符,這是最常見有效的優雅,但時代的風卻難有優雅的可能。
在鮑勃·迪倫發表這首歌的三個月後,一九六三年的八月二十八日,在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舉行了百萬人民權大遊行,馬丁路德金髮表了他撼動世界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說,有多位歌手輪流在他們一生之中最浩大的遊行活動上演唱,並一起合唱了《在風中飄蕩》,這首歌才剛剛發表沒多久,在當天卻和民權運動的聖歌被推到同樣的位置上,一起成為民權運動的最響亮的歌曲。
答案在風中飄蕩,答案在風中飄蕩……在遊行的隊伍中,人們相互激勵,在風中尋找答案,在風中激辯與發現,在風中審視自己所處的世界。
鮑勃·迪倫日後在自傳裡說:“我在紐約市,共產主義者或非共產主義者。周圍可能都有不少。還有不少法西斯主義者。不少未來的左翼獨裁者,或右翼獨裁者。各種各樣的激進分子。有人說二戰宣告了啟蒙時代的終結,但我從來不知道。我還在啟蒙時代裡。我多少還能記得並感受到啟蒙的光。我在讀那些書。伏爾泰,盧梭,約翰·洛克,孟德斯鳩,馬丁·路德——這些空想家,革命家……我好像認識他們,他們就像住在我家後院一樣。”鮑勃·迪倫自己這首詩歌在世界範圍內久唱不衰的意義應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