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挑燈看史
-
2 # 曉暉文史館
戰國時期,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國統治者紛紛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社會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併戰爭中取勝。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使秦國迅速狀大,為以後統一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獲得支援的原因:
1、主要是變法適應了社會的發展潮流。
經濟方面,鐵製農具和牛耕在農業生產上進一步推廣,為適應這一先進生產力,發展封建經濟,這是改革獲得支援的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壯大,要求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掌握國家政權,這是改革獲得支援的政治原因。
軍事方面,為在兼併戰爭中取得勝利,各國紛紛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秦國也不得不實行變法。
2、秦國地處西部邊陲,國家相對落後,在對外的戰爭中也有敗績,因而改革的決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援商鞅變法,如太子犯法被治罪,孝公也不多過問。
3、商鞅作為改革家的個人品質和得力措施,比如他舌戰群儒,贏得變法。比如他“徙木立信”的故事,反映出他講求誠信,取信於民。
雖然商鞅後來被殺,但他的變法措施卻得以沿用,在當時來看,改革是順應歷史,造福於民的。
-
3 # 丁丁媽
秦孝公上臺時,秦穆公時的霸業已不復存在,秦國大權控制在親戚手中,大量的土地又掌握在貴族,地主手中。秦孝公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諸候,可能從上臺的第一天起就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但做這種事情一來需要工具,二來需要有人替自已唱白臉,捱罵。孝公在苦苦尋找自已所需要的人,直到三年後商鞅完美地出現在孝公面前。商鞅是孝公的工具和擋箭牌的完美統一。
我們來看商鞅初見孝公時的情景,第一次講帝道,何謂帝道,就是教化子民,行仁義,個個人民當君子。三皇五帝一個樣。沒講完孝公就睡著了。第二次講王道,天子行仁義,做榜樣,達到天下大治,孝公照樣不感興趣。第三次講霸道,講術,怎樣替你想辦法算計你的貴族,你的親戚,怎樣幫你中央集權,富國強兵,這孝公才真正感興趣,才真正拍板決定重用商鞅。
這樣看來商鞅比著春秋時的政治家來說,只是個政客,政治家有自己的主張,並且要堅決貫徹落實自己的主張比如孔子。但商鞅沒有自己的主張,只有老闆的需要。只是替老闆解決老闆的問題,執行老闆的主張。不管用什麼樣的方法和策略。當然商鞅作為千古一相,很出色地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以前百家講壇一位教授說他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我也深以為然。
我們再看看商鞅的改革的受益人是誰。軍功代替爵位,建戶籍制度。從軍功中提拔人才對孝公負責,分流貴族們手中的權力。廢井田,開阡陌把貴族們手中產權不明晰的土地(注意不是荒地)產權都歸了國家所有。這樣孝公大權,土地就都有了。
而商鞅呢,貴族們恨他就不用說了。老百姓也恨他,恨他的苛刑重法,人人都活得戰戰兢兢。鄰國呢也恨他,比如魏國。設計奪走河西之地,以欺騙手段扣留人家的主帥。這一切都應該是孝公承擔的惡名。但現在孝公完全可以脖子一縮,推到商鞅身上,自已裝不知情。商鞅的悲慘結局從變法一開始就註定的。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新上臺的秦惠文王為平息眾怒,自然就不會放過商鞅。但秦惠文王卻不傻,秦王受益的變法一條都沒廢除。商鞅死的悲慘啊!
(電視劇中的秦惠文王)
回覆列表
我認為秦孝公支援商鞅變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由於當時秦國處境決定的,當時周王室衰微,各諸侯以武力相長,東方六個強國不帶秦國玩,向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國,楚國和魏國和秦國接壤,魏國佔有了原本屬於秦國的河西地區,而且韓趙兩國也趁孝公繼位未穩之機,掉打秦國,如果秦國不強大起來,就有被吞滅的危險。這是當時秦國所處的國際環境。
第二秦孝公本人是一代雄主,面對日益虛弱的秦國,有奮發圖強的勇氣和信心。為了使秦國變的強大,向天下發布求賢召,其中很有名的一句“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意識是,誰能使秦國變的強大,我就給予高官,並分封土地。魏國的一代奇才,衛鞅(衛鞅就是商鞅)聽到秦國有這個召令,就西入秦國,透過秦孝公的近臣求見孝公。
其三商鞅本人很有才華,確認過眼神,他就是秦孝公要找的人。商鞅面見孝公以帝道王道說孝公,孝公不是很滿意,而他以強國之術說孝公君大悅之耳。用<<史記>>的原話講就是:“公與語,不自知躂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也就是說商鞅的強國之道深得孝公的認可,所以他才會大力的支援。從此秦國開始了變法富強的道路。
秦國透過商鞅變法,出現了家給人足的景象,百姓以私鬥為恥,以公斗為榮,戰鬥力不斷增強,農業生產大大提高,使秦國成為戰果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後世子孫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謂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