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江山
-
2 # 雅各收納搬家
關於你說的這個推廣白話文要不要廢除文言文這個問題?最近一些年,隨著中國文化的強大,國力的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自豪感越來越強,大家都也更加對文言文有一些認同感。
過去我們重視了白髮文,疏忽了文言文,其實這兩者的關係我看來就好像和枝葉和根的關係,我們看到枝葉很繁茂,恰恰是因為他的根扎的深。
中國文化的精髓這是就好像根扎的一樣。那很多好的文章,那都是文言文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學習好白話文,同時更要認識文言文。
可能並沒有要求我們像專家一樣去研究文言文,但是起碼基礎的認識瞭解還是要有的。
-
3 # 魚悅龍門
為什麼不能廢止文言文?
我們現在的日常交流,不管是書面表達還是口頭表達,絕大部分時候都在使用白話文。白話文的普及,得益於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正是魯迅、陳獨秀、胡適等人的大力推廣,白話文由最初的星星之火,變成了後來的燎原之勢。
白話文成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不是就意味著可以廢止文言文了呢?
當然不是。理由如下:
廢止了文言,我們將讀不懂歷史。
因為所有的史書都是用文言寫成的,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如果我們讀不懂歷史,那麼,我們將無法從浩瀚的史書中汲取古人的智慧,無法從先賢那裡繼承優秀的品質,綿延幾千年而不絕的歷史將在我們手裡斷裂。
我們成了一個沒有歷史可以借鑑的民族,我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今人慢慢摸索,這將大大減慢我們前行的速度。
我們的文化將斷流。
各種各樣的典籍裡,有我們文化的源頭。幾千年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惠及了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如果廢止了文言文,就等於把文化的源頭截斷了,這樣一來,我們的文化之河,還能流多遠?
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又能走多遠?
舉個例子吧:
今天,我們說“說曹操曹操到”這句話的時候,大家都能心領神會,不需做過多解釋。但是,如果廢止了文言文,諸如《三國志》之類的史書、《三國演義》之類的小說,人們就很難再讀得下去。沒有了這些閱讀做文化的鋪墊,我們要怎麼解釋,今天的孩子才能明白這個熟語的意思呢?
所以,文化的流不能斷。作為一條無私的河,它滋養了無數代人,它也必將繼續滋養我們的後人。
文言文字身表達的精煉簡潔,使得今天的人們願意從文言中學習語言表達的方法。
因為文言詞彙以單音節詞為主,白話文詞彙以雙音節詞彙為主,這就註定文言文在表達的簡潔方面更勝白話一籌。
拿大家都熟悉的《醉翁亭記》為例吧。
《醉翁亭記》的開篇言簡意賅地寫道:“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把它用白話文來翻譯,就變成了這個樣子:“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遠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琅琊山。”
意思是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但是,原文中文字的簡約之美,朗讀時的抑揚頓挫的味道,則不復存在了。
所以,無論是從歷史、文化還是從簡潔的角度,文言文都不應該被廢止。
我們日常的交流雖然不再不說文言了,但是,這不不意味著可以廢止。它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重任,仍和我們當下的生活息息相關。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要表明自己的立場:白話文要提倡,文言文卻不能廢止。
提倡白話文的意義清楚明瞭:那就是普及文化,舍難取易,言文合一,提高效率;把文字、文化從特權者手裡奪回來,交給普羅大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從這個意義上講,提倡白話文功德無量。
但凡事不能執著於一端,還要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白話文發展總共不過百餘年曆史,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卻有三千年之久。這三千年文明的載體是文言文,不是白話文。如果我們輕率地把文言文廢止了,試問,我們三千年的文明還要不要?我們不能數典忘祖,背棄歷史。
再者,白話文不是無本之木,它是從文言文中生長出來的,文言文是白話文的根。根深才可能葉茂,你斬斷了白話文的根,白話文又怎麼能發展壯大?我們可以看看那些白話文名家的作品,哪一部沒有古代經典中的名言警句,哪一篇沒有從古人作品中汲取的哲理智慧?“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活水”從哪來?從承載悠久歷史的文言文中來。失去了文言文的滋養,我們的白話文就會膚淺粗俗,面目可憎,我們的白話詩就會變成打油詩,我們的文化森林就將矮化、淺化為亂草灘。
白話文、文言文,都是表情達意、闡述事理的工具。白話文輕快鋒利,用起來方便利索,就多用常用;文言文厚重端方,有些場合非它不足以顯威儀,明源流,就不妨讓它偶爾“露崢嶸”,發揮它獨有的作用。如同打仗使用武器,長短輕重的火器,包括現在高科技的原子彈、氫彈,哪一樣都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你不能裝備了AK-47,其他武器就都不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