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瘦西湖畔的小夥子

    武則天墓不挖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技術和資金上的限制: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佔地面積40平方千米,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里”,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

    如此大的面積全面進行開採,耗用大量人力物力、且會對區域內地面建築造成重大影響,開採肯定得不償失。

    二、是文物保護上的問題。目前還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在不破壞乾陵風景的前提下挖掘武則天的陵墓,同時也不能保證可以保護出土文物的完好無損。中國政府對於地下陵墓,一直堅持“不主動發掘”的原則,“保護為主,搶救第一”是文物工作的方向;

  • 2 # 雨後看彩虹

    現在的科學條件還不足以很好的保護髮掘出的陵墓,許多珍貴的文物遇到空氣就會發生劇烈的變化甚至消亡湮滅,會造成無法禰補的損失!自從建國後就有規定,不得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 3 # 岸上有理

    武則天陵墓就是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於公元706年加蓋,距今1300餘年,為什麼不挖掘呢?

    一是,挖掘很難。乾陵採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仿長安城建制,佈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號稱挖不動的帝陵,經過歷史變遷,數次盜墓賊光顧,乾陵依然完好如初,是唐十八陵中主墓儲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

    二是,制度規定。鑑於中國主動挖掘明定陵的經驗教訓,導致很多稀世之寶毀於一旦,國家對文物特別是帝陵的挖掘有明確限制,基本是“至有絕對技術萬無一失之前,永不得主動挖掘帝陵”,地下文物基本不主動挖掘。當然已被盜的,需要保護的保護性挖掘不受限制。

    三是,文物保護。乾陵地下文物約500噸,可能有蘭亭集序、武則天畫像等稀世之寶,目前技術不敢保證文物萬無一失,很有可能重蹈明定陵覆轍。

    四是,學術方面。按照目前考古方面共識:同時期墓葬,已有相關資料的,瞭解其歷史情況的不再挖掘;考古需要的,只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某一個墓葬供考古歷史研究。目前唐朝已有較多墓葬被盜或者被挖掘,唐朝墓葬特點及表現出的歷史資訊已基本能夠被解讀學術沒有迫切要求。

    五是,乾陵選址。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決定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吉地建造帝陵。兩位名揚天下的方士,星相家袁天罡,太史令李淳風擔當此任。據傳袁天罡接旨後來到關中,半夜子時出來觀看天象,只見一處山巒上紫氣沖天,恰好與北斗相交。袁天罡認定是塊寶地,於是急忙奔上山巒,找準方位,但一時找不到東西作記號,就摸出枚銅錢放地上再蓋上浮土,這才下山回朝覆命去了。李淳風接旨後,沿渭水東行尋找寶地。在一天正午豔陽高照之時,他見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從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婦裸睡在藍天白雲之下,這少婦五官齊全,一對乳房堅挺對稱,連乳頭、肚臍都也具備。更讓他神奇的是:這少婦雙腿稍稍分開,中間還有一淙清泉在終日流淌不息!李淳風大為吃驚,於是抓緊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擺八卦,拔出髮針在二魚相交處扎入土中後,也下山回朝覆命去了。武則天聽二人說在同一方位選中吉地,派人再去複查。大臣來到梁山後,發現原來李淳風的那根髮針正紮在袁天罡那枚銅錢的錢眼裡!可以說: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應合了陰陽二儀、天地配合得最絕妙的完美結合。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 從風水上說事關龍脈格局,非萬不得已,不可挖掘。

  • 4 # 穿越再現彼岸

    1956-1857年,國家對明神宗朱翊鈞的明定陵挖掘,定陵開掘後很多書籍、絲綢等眾多文物瞬間氧化,灰飛煙滅,造成了重大損失,於是國家規定嚴禁開掘帝王陵寢,等科學技術能夠完好儲存埋在地下的文物時再開掘其他帝王陵寢。(定陵地下玄宮開啟,照片)

    對待儲存完好的帝王陵,如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秦始皇陵,是讓這些墓葬保持現狀,文物在地下將會儲存的更加完好。

    2016年探查完畢後,官方宣佈的結論是——“挖開就是毀滅”,並同時宣佈這樣的結論——“近30年到50年,這個問題要放一放”。這間接說明現在的技術水平不足以保護挖掘出來的秦始皇陵寢的文物。

    為什麼乾陵的問題涉及到秦始皇陵寢吶?

    秦始皇陵寢要比乾陵早900年左右,一旦攻關成功秦始皇陵挖掘的技術問題,乾陵挖掘也自然不在話下了。兩者都是帝王陵寢,挖掘面臨的都是文物保護問題,這一技術沒有突破,國家絕對不會挖掘這些帝王陵寢,讓文物在地下比挖掘更好。

    目前國家不差錢,主要是文物保護技術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舍友關係很僵,影響心情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