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聖一個

    李嚴,字方正。在蜀漢的歷史中,李嚴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李嚴年輕時就以才能卓著見稱,在益州有很高的威望。章武二年,劉備夷陵之戰大敗而回,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章武三年,劉備病重,封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封李嚴為都鄉侯,授予符節,加官光祿勳。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駐守永安,一方面起到牽制諸葛亮的作用。由於政治上於諸葛亮針鋒相對,在諸葛亮北伐期間因糧草押運誤時,被貶至梓潼郡。

    趙雲,隨關張之後,一開始就是跟著劉備打天下的人物,是劉備的心腹。由於久經沙場,被人稱為常勝將軍,長坂坡一戰成名,七進七出深得曹操賞識,孤身一人於曹營中救得阿斗,在朝中具有威望,起到牽制諸葛亮的作用。

    如果沒有李嚴和趙雲的牽制,諸葛亮同樣不會像司馬懿那樣獨攬大權,諸葛亮是正人君子,想稱王時候都可以,依然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2 # 育兒寶家庭教育

    這個不好說吧,第一你說諸葛亮是忠誠這個是經過歷史考證的,有野心的話這個是經過我們的站在當時的角度揣測的。我認為諸葛亮確實是個人才,就趙雲和魏延說句實話都是跟諸葛亮一顆心的,第一魏延是諸葛亮一步步提拔起來趙雲更不用說了。事事都聽諸葛的 ,你應該聽到關羽和張飛說過當時劉備去江東的時候,趙雲都是諸葛的人 當時關張就怕諸葛串位,劉備當時不過是演了一場苦肉計不過那個時候他只能期盼自己是多想了。他檢測下諸葛的心在他想攻打孫權的時候諸葛一味的阻礙,當時我猜劉備出獅的時候就留了後招加上後面張飛在關羽死去的時候猜忌諸葛 ,劉備是個有話不說的人。自己心裡明白,他和張飛不一樣。所以當時要是諸葛有異心必殺之 ,幸好諸葛無異心。不過諸葛他已經掌握了實權 務實不務虛。也沒有必要串位了

  • 3 # 秋150552295

    讓李嚴成為託孤重臣只是為了暫時穩住局面,劉備陣營內部細分是四派,老派(關羽,張飛,趙雲等),涼州派(馬超等)荊州派(諸葛亮,魏延,黃忠等),劉備死後唯一有能力駕馭住的這些派系的只有諸葛亮,李嚴作為益州派的代表,勢力甚大,其他三派都無法與之相比,劉備在還好,劉備死後一個搞不好,蜀漢自己就要內亂,李嚴後面很過分,消極怠工只是表達了對諸葛亮北伐的不滿,益州派才不管你什麼漢室復興,只要他們榮華富貴,天下姓什麼都不重要,而且李嚴有一大堆擁護者,諸葛亮也不敢輕易動,就算貽誤軍機也只是給點小懲罰,還要哄著

  • 4 # 大飛熊騎士

    個人認為,李嚴和趙雲不是用來制衡諸葛亮的,雖然李嚴和諸葛亮受命為顧命大臣,但是大權依然在諸葛亮手裡。蜀漢兩套官職,開府的官職權重遠重朝廷官職,因為是戰時的運作系統。李嚴權力最高時,是諸葛亮北伐,任命李嚴統管丞相府中事物,這才是李嚴權力鼎峰之時。而所謂顧命大臣的制衡,根本不存在。劉禪,諸葛亮,趙雲都在成都,為何單留李嚴在永安呢?所以,只有成都制衡永安的分,斷無永安制衡成都之理。

    那麼,劉備這麼做的用意何在?很簡單。夷陵之戰,荊州集團的名將傷亡殆盡,只有魏延鎮守漢中,趙雲統領禁軍,此時必須啟用一些蜀中的“東州集團”,來維護蜀漢的成果。東州集團本來是文以許靖為首,謀主以法正為首,武將以孟達,李嚴為首。可惜法正等人去世,孟達投降曹魏,那麼李嚴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劉備敗退到白帝城,此時正好遇到曹丕三路大軍攻打孫權,蜀漢暫時還算安寧。但是孫權最喜歡打太極,一邊和曹丕開戰,一邊和蜀漢求和,卻依然和曹丕保持關係。所以,劉備臨死前,不得不不防著孫權。

    (永安託孤)

    當時,永安的部隊裡,有趙雲的禁軍,陳到的中軍,還有李嚴的部署。劉備安排諸葛亮輔助劉禪,李嚴副之,任“中都護,統內外軍事”。讓李嚴副之,是一種榮譽,並不是要分諸葛亮權力的。而“統內外軍事”是防備東吳趁著蜀漢權力交接,東吳來功。所以,這個“內外軍事”,說的是永安城裡的陳到的“中軍”(白毦兵),還有永安城外的駐軍。如果是整個蜀漢的軍事,那麼豈不是魏延的漢中軍團,趙雲的禁軍都屬李嚴的部下了?這可能嗎?

    (遊戲《三國志》裡的陳到)

    所以,隨後諸葛亮和劉禪,趙雲的禁軍都回成都了。諸葛亮準備北伐之時,還讓李嚴帶著陳到軍離開永安,隨時進入漢中。諸葛亮還讓李嚴統管丞相府中的事物,包括後勤的調配問題。可見,諸葛亮還一度要讓李嚴擔當大任的。只是,李嚴自己作死,早在這之前,就犯了一個政治上的大錯,寫信給諸葛亮,勸他“加九錫”。這代表什麼?舉兩個例子,王莽還沒篡位前,就是先加的“九錫”。曹操和荀彧感情破裂,直接起因就是曹操“進魏公,加九錫”!

    所以,無論從權力,還是政治高度上,李嚴都制衡不了諸葛亮,而且中軍裡的陳到,也是屬於荊州集團(早年跟隨的劉備)。諸葛亮又和趙雲,魏延同屬荊州集團,關係都很不錯,諸葛亮要是想“取而代之”,難度不大,關鍵是諸葛亮自己不想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河為什麼叫黃河,有沒有歷史典故?